“我们能造卫星,为什么不能生产关节与螺钉?”与会的专家和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发出这样的呼声。
著名骨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教授分析了国内骨科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现状: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以产品加工、复制为主,低附加值;重生产,轻研发,重眼前,轻长远;规模小,产品单一,缺少竞争实力;产品从设计、试验到准入,临床应用环节多、周期长;与临床脱节,临床医生的参与热情远远没有释放出来;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大型医院骨科器械仍然以进口为主。
与会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这个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如设立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相关产业进入,从原材料生产到器械研发与生产,把它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对自主研发的产品用于临床给予相关倾斜政策;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生产商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临床医生直接参与产品研发符合国人特征和病症特点的骨科器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自主品牌不受损害;打造龙头企业,增强与国际企业的抗衡能力等。
跨国企业“跑马圈地”,进口产品垄断市场,这些现状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百姓“看病贵”。在6月18日举行的“我国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发展研讨会(骨科方向)”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表达了上述看法。 能造卫星,为什么不能生产人造关节
跨国企业“跑马圈地”,进口产品垄断市场,这些现状使得我国医疗器械的价格居高不下,加剧了百姓“看病贵”。在6月18日举行的“我国医疗设备自主创新发展研讨会(骨科方向)”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表达了上述看法。
据介绍,骨科器械分为创伤、脊柱和关节三大细分市场,国内企业主要介入创伤和脊柱领域,对技术和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的关节市场涉足较少。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骨科进口器械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7%。
邱贵兴院士列举了一组统计数字: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中逾八成被外国跨国企业垄断;外国医疗器械在我国大医院占有率超过70%;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超过50%。
有专家预测,今后5年,我国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将翻一番。在未来几年,中国将超日本,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第二大市场。在临床工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让骨科大夫们很感慨。在大医院,患者需要做骨科内固定手术时,骨科医生首先想到和应用的耳熟能详的品牌,都是进口产品。一位临床医学专家曾经在一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透露:在大医院做个常规骨科手术大小器材多是洋货,本土医疗产品仅为输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这多少有点悲哀!
还有一个现状不容忽视。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人民医院创伤科主任姜保国教授介绍说,目前临床应用的国外骨科医疗器械大多是按照欧美人种设计的,临床应用中存在解剖形态与国人骨骼不匹配,手术中操作难度加大,手术时间延长,增加了医生和患者的风险;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无高质量的骨科器械产品,只能被动选择不能与病人完全合适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idxdy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