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特约记者 覃照平 本报通讯员 张晶智 丁顺国
她外表清秀,个儿不高,略显瘦小,给人以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纤弱的女子,却在精神病科这个异度空间里整整坚守了30年,用博大的爱心和精湛的技术,帮助万余名精神疾患人员康复回归社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被赞 “最美的白衣天使”。
日前,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了这位北京军区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蔡红霞,并亲自为她颁发了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
面对失常病人要有理智
脸上始终微笑的蔡红霞,天天和精神病人打交道,个中的酸甜苦辣,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有一次,蔡红霞正在给一名女病人喂饭,突然,一个男病人扑了上来,一把把她摁在桌子上,揪着她的头发使劲往桌上磕。幸好其他工作人员反应迅速,才把她抢了出来。像这样挨打受骂的事,在精神病科并不鲜见。至今,蔡红霞的头、胳膊、脚等部位都还有病人动手留下的“纪念”。
“病人精神失常,我们要有理智。”面对病人的无故打骂,她总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不同,无法正确表达服药感受,有时会因未知原因人为停药,导致疾病复发。为走进病人的内心世界,蔡红霞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己当回病人, 感受一下精神类药品到底对身体有多大影响。
她不顾白细胞长期偏低的身体状况,尝试着服用了两片氯硝安定,谁知在下台阶时,双腿发软摔了一跤。通过这次亲身感受,她找到了病人有时无缘无故摔倒在地的根源。接着,她又先后两次尝试吃一些其他药品,并把身体上出现的恶心、困倦、心慌、肌肉松驰等感受记录下来,反复提醒值班护士如何应对,以减少对病人身体的伤害。
“是药三分毒,精神类药品副作用更大。我当医生20多年,只见过两个人以身试药,一个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另一个就是蔡红霞。”医院副院长祝杨感慨地说,在她心中,病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尊重比同情更重要
1992年的大年三十中午,一个衣衫褴褛、患有精神病的小女孩,被地方福利院工作人员送到了医院。
女孩头上长满了虱子,迫不得已,只能给她剃光了头发。病人们看到女孩的光头,都跟着起哄看笑话。女孩放声大哭,本来不稳定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蔡红霞知道,女孩虽然患病,但天生的爱美意识,让她感觉受到了伤害,只有维护好她的自尊,才能控制好病情。
正月初二早晨,连续值了三天班的蔡红霞下班后,第一时间去了商场。在寒风中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在商场开门后,为小女孩挑选到了一顶大红色的绒线帽。
病房内,看到女孩脸上的笑容,蔡红霞心里暖融融的。“精神病人是人,尊重比同情更重要。”她说。
“蔡红霞为病人付出的爱,已经融入了她的血脉,成为了一种习惯。”医院政委张冠军敬佩地称赞说。
为病人融入社会架起桥梁
从事精神护理工作30年来,蔡红霞在护理康复科研领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探索,先后出版专著一部,参与编写专著9部,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26篇。她创建的全军首个精神病专科医院工娱治疗中心,为病人融入社会架起了一道桥梁。
翻阅由蔡红霞主编的82万字、42个章节的《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你不会想到,这部填补了我军精神疾病护理学领域的空白,凝聚了蔡红霞心血、智慧和汗水的文献巨著,是她利用8年的业余时间,在查阅了数万份病历后,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创造的。
走近医院精神病科工娱治疗中心,好像来到了一个艺术创作的殿堂。楼道内两边墙上,张挂着病人创作的一幅幅书法绘画作品;学习园地栏目里,贴满了病人的诗词、人物素描;手工创作室中,摆满了各种刺绣、陶艺、编织等工艺作品。
院长胡敏告诉记者,由蔡红霞创建的全军首个多种辅助性康复娱乐工娱治疗中心,分别设立了手工制作、陶艺泥塑、音乐治疗等8个治疗室,通过让病人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手工创作,有效驱除了病人的心理阴霾,提高了其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据医院统计,近5年来,工娱中心平均每天接受病人治疗300人次,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60多批人次的参观见学,已有7000多名病人从这里康复出院回归社会。
心中始终装着官兵的健康
“保障部队打胜仗,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军队医护人员,蔡红霞心中始终装着基层官兵的健康,只要有下部队巡诊的机会,她都积极请战。
2010年4月,总后组织百名心理服务专家下基层巡诊,她不顾颠簸劳累和身体不适,行程1000多公里,深入7个野营驻训点,开展心理咨询近200人次;
2011年1月,医院组织“心理健康伴我行——走进新兵营”活动,她对300多名新战士进行心理筛查和疏导;
……
在她心中,为官兵健康服务,为战斗力服务,是一个军队医护人员的责任担当。
“每一次谈话交心,便增加一份信心;每一次聊天疏导,都传递一份力量。”这是基层官兵对蔡红霞的由衷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