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林颖颖 董川峰 实习生 夏云玲
昨天,同济大学2012级女生小卢下了课,轻松地走在回寝室的路上,要是在上学期,她下课第一件事可能是冲到图书馆,或者和同学在复习“组织切片”。这一变化缘于小卢申请了转专业——大一时考入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她,一年后申请转到了同济的土木学院。
记者了解到,“转入少,转出多”已成为全国医学院的普遍情况。学得累、压力大、收入低、就业难,促使医学生转专业的原因也各种各样。此外,在一些“准医生”看来,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也成为压垮医学生未来从医意愿的“最后一根稻草”。
■医学院现状
有医学院转出生占20%
小卢告诉记者,她之前所在的2012级临床医学生一共160多人,大一结束后,大约20名学生转出,其中转到土木专业的有6人,而同时转入医学院的学生只有1名。
小卢的学长、同济大学临床医学大四学生小任告诉记者,他所在年级的医学生有140余人,大一结束后转走了十二三人,都去了土木、汽车这些同济的“王牌”学院,而从外系转进医学院的也只有1个。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每年转出医学院的学生为30人左右,占交大所有转专业学生的20%。与此同时,申请要转进的学生却只有个位数。交大医学院闵行综合办主任刘天法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转出的学生人数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名之前从复旦医学专业转到该校其它专业的大三女生表示,当年他们那届的医学生大约有300人,有近40名学生转到了其它专业,占到当年该校所有转专业学生的近15%。
■高校担忧
无力防止学成后改行
生源流失令高校担忧。为了招聘到真正热爱医学的医学生,复旦大学目前已在医学院实行独立招生,学生考入后不能再申请转到医学院以外的其它专业。
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医学院,医学院生源调剂率高、转专业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医学院为独立招生,最多只能保证医学生源不流失,却无力防止他们学成之后改行,这也是导致“医生荒”的更主要原因。
[“准医生”转行原因]
分数偏低 先考进名校,再“曲线救国”
在报考医学院的学生中,有一些本来就对学医没兴趣,选择就读为的是“曲线救国”,因为医学院分数远远低于本部理科分数。比如,2013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分数线为465分,本部理科分数线为492分,相差27分。2012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分数线为474分,本部理科分数线为500分,相差26分。2011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分数线为507分,本部理科分数线为535分,相差28分。
其他省份尽管没有上海这么明显,但至少也会低5分以上。一些想要考入上海交大的学生,可能带着投机心理,先选择交大医学院,考入后再通过转专业进入交大其它专业。
目前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名校都设置了医学院,但医学院在招生中,有些名额是通过调剂招生的,有的尽管独立招生,但录取分数线却要比其它学院的分数线低。
工作难找 毕业后在医院只能当“配角”
今年,上海交大医学院转专业的有30人,其中临床专业学生两三个,其余都是预防、检验、营养专业学生。为什么这些专业有如此多的学生转出?对此刘天法老师分析,根据学校的调查,这些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想法是学了4年本科,毕业后进了医院,当不了医生,用行业内的话说就是不上档次,所以会产生转专业的想法。
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专业的学生认为不太好找工作,前途不好。“尤其是预防和营养专业的学生,认为因为专业的限制,毕业后就业的机会没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多。而且预防、营养这样的专业工作岗位需求量也不大,怕就业碰壁,所以才会选择转专业。”刘天法表示。
性价比低 学习很累、工作压力更大
认为当前学得太累、以后压力太大,是同济女生小卢转出医学院的主要原因。“我本身对去接触尸体、解剖尸体这种行为非常抵触,但医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解剖课又是根本逃不掉的一门,我也不习惯去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这让我感到压抑。”小卢还表示,对于医学生来说,成才的路更为漫长一些,“七年时间读到硕士,到医院里还不是正式编制,还要读博,读完博到医院了还要科研与临床两手抓,压力很大”。
“不瞒你说,我现在虽然在学医,但我将来并不打算一定要从事医生这一行业。”本市东北片某高校一名大四医学生说,医生的工作时间太长,而且见习医生刚入职的时候,回报小,压力大。“我可能会去选择做更加自由、性价比更高的工作,比如做医疗器械代理、临床仪器销售,因为还是对医疗行业很感兴趣,而且已经学了这么久的医学,让我完全放弃也不可能。”
医患矛盾 产生躲避、排斥、畏惧心理
除了“压力大、性价比低”,导致医学生转专业、中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避开医科、部分优秀医生离开医疗队伍的原因,还有一个绕不过的问题,就是医患矛盾。
在记者采访的多名申请转专业的医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提及进了医学院后,医患关系成为师生、同学之间经常触及的话题。
相关调研也显示,医患矛盾的见闻和经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医务青年的专业、职业选择。不仅使部分医学生对选择就读医学专业产生排斥、畏惧心理,还促使部分医务青年另谋出路。而对于那些志向不变,选择留下来的医务青年而言,医患关系也会影响其对于具体科室、岗位选择的态度,产生排斥、躲避心理。
[医生讲述医患矛盾]
医生不是强者需要多些理解
复旦团委调研部的一项题为“医患关系是如何影响我校医务青年的? ”的调研,历时5个月,对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多家医院的47名在读医学生、实习医生、轮转医生和在职青年医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访谈。
中山医院麻醉科一名青年医生回忆说:“有一天半夜急诊值班,给一名病人开了一种药。该药平时并没有过敏反应,但该病人出现了过敏。该药几百元一瓶,按照规定药品不能退,但病人执意要求退款,他当时闹得很凶,还把诊室的门封起来不许我为其他患者看病。 ”
妇产科医院一位医生提到:“2008年,一个小孩在三分钟内胎心消失,这是个极罕见的临床病例。孩子父母很难接受,反复在医务科吵闹,甚至还带着凶器。 ”
一名五官科医院眼科的实习医生提到:“有一次我们医院一名医生给病人看病,发现那名病人手上拿着录像机在录像。问他干什么,病人说‘我要把你给我看病的过程录下来,否则以后出事了没有证据’。 ”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专家闻玉梅表示,解决医患关系,要寻求两方面的平衡、和谐。“现在很容易给人一个感觉,医生就是要收红包的,在非典、地震等非常时期,医生是白衣天使,平日里就变成‘白眼狼’了。”闻玉梅感叹,医生也不是强者,需要多一些理解。 “而医生也要多为病人考虑,态度要好,再忙也要给病人解释清楚,让病人知道你是真心对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