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能使大脑变大?游戏可以增进人们在数学、科学以及空间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游戏对大脑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目前,这类研究在样本量和测验科学性方面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套路,人们对待五花八门的研究结论还需谨慎。
■本报记者 童岱
常常被扣上“玩物丧志”帽子的游戏玩家们,在微博上广泛转发一条名为“研究称玩视频游戏能使大脑变大”的微博,其关注点在于,玩游戏是否会让人变得更聪明?
事实上,这项成果是来自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和夏丽特医学院圣黑德维希医院的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
他们通过让男性受试者每天玩30分钟的《超级马里奥64》(3D电子游戏),持续两个月。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对受试者大脑进行了测量,发现灰质出现了显著增加,并认为视频游戏或许能够用于脑部疾病的治疗。但这项研究也引来了诸多非议。
游戏成瘾的大脑病变与吸毒类似
“灰质增加,表明大脑皮层可能变厚,这说明受试者会因为玩游戏使得大脑更活跃,但不代表就一定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沈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领导这项研究的西蒙·库恩也认为,更大的大脑体积并不能和人变得更聪明画等号。不过,这项研究也发现,男性受试者的右侧海马、右侧前额叶皮层和小脑的体积相比对照组变得更大。而这些区域主要负责记忆形成、策略计划、肌肉控制和空间导航。
通常而言,灰质增多与更好的记忆力呈正比关系。但库恩也谈到,虽然以前的研究显示玩电子游戏会造成大脑结构不同的改变,目前这项研究显示了电子游戏和大脑体积增大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这表明大脑的特定区域可能通过电子游戏来进行训练。比如针对治疗士兵的“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PTSD)就会产生积极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的样本很小,只有23名成年人。“对于玩游戏而言,每个人的接受程度都各有区别,尤其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还是要注意游戏时长、防止游戏成瘾,不然可能引发大脑的生理性病变,这和吸毒成瘾的大脑病变是非常相似的,网络成瘾也是如此。”沈政说。
去年年初,为找到青少年网瘾的发病机制和探索治疗、康复方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雷皓研究小组与上海交大仁济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就曾合作,开展了网瘾相关的大脑白质病变研究。
他们发现青少年网瘾患者的大脑在某些特定区域与常人有差异,比如脑白质组织的受损状况与对海洛因、可卡因等毒品成瘾的大脑状况相似,可能出现影响决策的认知控制能力减弱这样的情况。
游戏厂商可能“绑票”科研人员
沈政谈到,从2010年开始,研究玩游戏对大脑作用的相关研究非常多,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交叉学科领域。但因为在样本量和测验科学性方面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因此结论也各有差别。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的心理学家弗兰·布隆伯格就曾对媒体表示:“有许多令人信服的案例,都说明了游戏可以增进人们在数学、科学以及空间方面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我确实相信游戏可以带来一些正面的影响。”
比如有科研机构针对玩电子游戏的腹腔镜医生做过相关跟踪研究,这些医生比非玩家的医生们在执行手术程序的速度上快了27%,且错误的发生率少了37%。
“要知道,这种类型的医生,因为手术的缘故,需要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和准确度,适度的电子游戏确实可以促进其双手的动手能力,但这些医生若是弹钢琴、练习魔术,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沈政表示,这会掩盖电子游戏对人潜在的危害性,那就是过度上瘾。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任医生、教授师建国长期从事成瘾治疗,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针对游戏、网络对大脑有利影响的相关研究结果,他持审慎的态度。
“有些媒体或网民在转载这类消息的时候应该多个心眼。”师建国说,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应对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不排除个别科研机构和游戏厂商合作,为了更好地推广某款游戏,用看似科学的手法得出玩游戏能益智的结论。”
网瘾属于精神疾病范畴?
“在网瘾和大脑研究方面,现在很多科学实验的受试者多是成年人,得出的结论并不适合未成年人。”师建国谈到,相比未成年人,成年人的大脑发育得更加成熟,认知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也相对更强。
师建国曾收治一名还是初中生的网瘾患者。“该小孩为了玩网络游戏,成天逃课,一离开网吧就浑身不舒服。他的父母根本理解不了这种上瘾的状态,即使送他来医院,也还是持怀疑态度。”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后,这名患网瘾的初中生刚刚取得一定的疗效后就再也没去过医院。“我一直很担心这个孩子未来的生活,网瘾不比一般的疾病,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就连他父母也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科研人员曾对一组男性受试者做过暴力游戏的实验。结论表明,长期玩暴力性质的电子游戏,会使得健康男青年的大脑功能发生改变,尤其在情感控制相关的区域,功能会受到压制。
沈政指出,过度游戏尤其是玩暴力性质的游戏,会影响大脑中的杏仁核功能。杏仁核通常是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过度地玩游戏会提高生物学阴性情绪,通俗地说,就是会让玩家的性格变得内向、易怒,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不用“妖魔化”游戏
今年7月,被视为精神医学领域权威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作了近20年来第一次重大更新。在其“网络游戏成瘾”的章节中,采纳了我国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瘾治疗室主任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标准》虽然只有九条,但其是在对数以千计的病例样本进行有效检验和同级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依据陶然自己的说法,“九条中符合五条才能被诊断为精神疾病”。
在精神疾病诊断方面,在医学上通常有两个基础指标:一是当事人的社会功能是否产生了缺损,二是当事人是否为此痛苦但无力控制。
接受采访的专家们都认为,精神疾病不等同于人们传统观点中的“疯子”,其涵盖的范围很广。比如抑郁、重度失眠、情感障碍、神经衰弱等都属于精神疾病的范畴,而脱离现实感最突出的网瘾相关症状,也在范畴之列。无须谈此色变,甚至讳疾忌医。
“网瘾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治疗,需要个体化、分阶段、全方位来进行。包括心理干预的认知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师建国说,对于未成年人更要未雨绸缪,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地努力配合,营造更为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于成年人而言,也需谨慎对待网络游戏。当然,也不能“妖魔化”游戏的负面作用,在放松心情、调节工作方面,适度玩游戏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延伸阅读
《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1.渴求症状(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戒断症状(易怒、焦虑和悲伤等)
3.耐受性(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
4.难以停止上网
5.因游戏而减少了其他兴趣
6.即使知道后果仍过度游戏
7.向他人撒谎玩游戏的时间和费用
8.用游戏来回避现实或缓解负性情绪
9.玩游戏危害到或失去了友谊、工作、教育或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