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是中国老少皆知的一句话。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冒后常常自行服用抗生素、退烧药,看似‘药到病除’,但在临床上,由于服用感冒药导致急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病例比比皆是。
中西药物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固有特性所引起的,任何药品都有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阿托品具有解除胃肠道肌肉组织痉挛作用,同时也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当患者服用阿托品治疗胃肠道疼痛时,容易产生视物不清的副作用;卡托普利等这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是一类抗高血压药,适用于中高度高血压,而且试验证明它们能减少某些心脏病人的并发症及死亡率,但干咳及血管神经性水肿是这类药常见的不良反应;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氨基苷类抗生素抗感染的同时具有耳毒性,甚至引起不可逆耳聋,如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之所以带给人们震撼,不仅仅是因为舞蹈本身的华美,更在于参加这个舞蹈表演的全部都是聋哑演员,这21位聋哑演员中,有18人是药物性耳聋患者。
一些中药在不同的剂量中也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川芎在小剂量时能收缩子宫,大剂量时反而能使子宫麻痹、停止收缩。还有大家熟悉的人参,也已有许多不良反应的报告。
此外,药品的价格和药品的安全性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不是贵的药就一定比便宜的药更安全。而且许多人认为,只有假药、质量不合格的劣药、医务人员或患者自己用药不当,才会引起不良反应。这也是不对的。事实上,许多经过严格审批、检验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也能在一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发生严重副作用后应立即停药治疗
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就是要及时找出风险信号,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尽量避免危害蔓延和重复发生。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品的不良反应表现可以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反应轻,有的人反应重;有的人是这种反应,有的人是那种反应。患者一旦出现严重的反应症状就应当立即停药,一些症状在停药后可自行好转,如果症状较重、或停药后未见好转建议去医院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