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智库”为管理精确导航
记者在今年初上线运营的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系统看到,医院每天门诊人次、药品耗材和资金人员流量等数据尽收眼底,管理者据此掌握运营态势,对管理决策实施实时“精确导航”。
总医院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过去,因缺少人财物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成本核算、绩效管理等顶层设计难以展开;因物流信息不能准确与财务管理对接,难以对各类物资需求量进行有效跟踪监控;因各类数据不能集成整合,导致单病种、单人工作量等核算无法精确展开。这些已成为影响医院运营管理的“瓶颈”,创新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ERP专项攻关团队,对全院人财物进行“盘点”,建成了管理“信息智库”:科室“家底”一清二楚,管理有了“信息管家”。依托ERP信息平台,大家“亮晒”业绩成果,进行自我评估;组织上也有了客观准确的“尺子”,公正实施各类奖惩。据悉,医院更高层级的战略规划、统领发展等工作也陆续展开。李书章院长告诉记者:“作为‘总’字号医院,必须站在发展的制高点上不断创新变革,引领推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数字医疗”让服务又好又快
该院以打造全国数字示范医院为目标,瞄准国际先进标准,运用信息集成技术,将治疗护理、辅助检查、药品供应等服务全流程联成一体,“数字医疗”已成为现实场景。
一名退休干部因血栓再次住院,到了病房门口, 智能门禁系统识别出射频标志卡,自动为他开启。病房里灯光、温湿度,按“电子病历”记录的参数,已自行调整到位。临近晚饭时,他在床头柜控制板按下一个键,营养可口的饭菜很快送到。饭后,护士拿来由自动摆药机封好的药,经“腕带”识别确认后,他安心地服下了药。
周一上午,妇产科姚元庆主任例行查房。在王女士病床前,姚主任运用无线网络,调取了她的“电子病历”,查看了影像资料和检查结果,护士长王晶测出体温、脉搏等体征数据,姚主任据此提出新的治疗方案,医疗全流程实现了信息采集服务。
他们还依托信息技术与全国2000余家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一条街”,把住院治病的医疗方式外延到农村、山区和边防海岛,全天候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和教育培训,远程会诊和联网医院量居国内首位,先后救治危重疑难患者3125例,成功率达98.8%。
“现代物流”将保障资源盘活
总医院以前药品耗材供应保障手续多,既积压资金、增加损耗,也难以达到保障及时、精确的要求。引入第三方物流后,通过优化“供应链”,使保障围绕临床转、厂家跟着需求走,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一年仅减少库存就节约资金近两千万元。
该院保障工勤人员层次参差不齐,其管理既牵扯各级很大精力,又难以保证专业需求。他们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借助外力搞好人力资源开发,与某公司商定“一揽子”外包方案,由公司负责进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培训、标准化服务。
他们还积极应用现代技术,使服务流程更加顺畅精确。记者在药房看到,每份医嘱经网络传输到药房,药师对配伍禁忌等审核后,给摆药机发布指令,一袋袋包装好的片剂和针剂袋上,清楚地标注着患者的姓名、床位号、服药时间和药品剂量,确保了药品安全高效的保障。
“质控巡诊”使设备满勤工作
医院现有手术机器人、术中核磁等医疗设备1万余台。他们像医生对待患者那样,为医疗设备建立个性化信息档案,定期为设备“查体”,全程进行性能监控和维护保养。他们还组建了全军首个医用力学和热学计量测试实验室以及质量控制基地,使设备质控实现了标准化,设备保养达到了精确化。
凌晨,急救设备组值班室铃声急促响起。“呼吸机意外出现故障,病人生命垂危!”接到呼叫指令,黄昊工程师快速来到病房,仅用10分钟就排除了故障。在维修保障信息库里,记者看到了其中两次维修记录:CT机突然死机黑屏,专业公司维修需两周时间,报价41万元,医院成立5人攻关小组,仅用2天花费4000元就及时修复;核磁共振梯度电源损坏,某公司维修报价70万元,他们仅用6万元就使设备“康复”。
采访中,阮炳黎政委对记者说:“打造现代医学保障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其实质是保障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总医院应该先行一步,在全军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