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陈里予
冷雨飕飕,一夜过后雨停了,风也小了,不过寒意却留在申城。气温骤降,前天晚上,浦北路近虹漕南路上,52岁女乘客在出租车上猝死,据了解,死者生前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这一波降温后,沪上多家医院急诊室满负荷运转,抢救病人增加一成。而更让医生担心的是,四五十岁中年人身影频频出现,相比老年人,他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经不住气候的骤然变化突发心肌梗死,其伤害更重。
无节制熬夜、疲劳战
心梗的中年人越来越多
几天前,40岁的王先生在办公室感觉胸闷、心痛,冷汗直冒,身体越来越虚弱,倒在办公室。幸亏同事在第一时间呼叫120,把他送到医院。当时王先生的病情十分危急,血管基本都被堵塞了,是严重的心肌梗死症状。医生立即采取措施,疏通血管,放入心脏支架,最终化险为夷。其实,王先生早有高血压、高血脂了,但是他并不知情。
据悉,新华医院急诊室内几乎每周都有一位中青年病人因心血管疾病被送来抢救,寒冷、过度劳累和竞争压力会导致心衰、心梗发病年龄提前。“人到中年,心血管慢慢出现病变,但是不少人却不知情,仍然毫无节制地熬夜,疲劳作战,熬夜会使肾上腺激素等激素分泌量高于平时,使新陈代谢的压力大增,易引起一些慢性病的复发。”对于抢救室里越来越多的中年人,新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潘曙明表示,过去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年龄都在50岁以上,而现在有的病人只有30多岁,其中很多是单位的骨干。相比老年人,中年人发生心梗后,后果更为严重,即使发病了也没有药物防备。
气温骤降心脏很“受伤”
适应降温至少一周
几天后,申城将迎来新一股冷空气,气温进一步下降,申城也将迎来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高血压病人受冷最易突发脑溢血。这几天沪上医院的抢救室里,抢救病人已经在大幅增加。仁济南院抢救病床从原来的6张增加到12张,增加了一倍。而新华医院、瑞金医院等急诊室里这几天急诊病人也增加了一成。随着秋冬交替气温变化大,高血压、心血管、老年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及发热病人不断攀升。
由于人体预防机制无法一下适应气候冷暖交替的变化,身体要有一周的时间适应。因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导致心跳不规则,发生持续性房颤。随着病情加重,一些人会出现心衰。尤其是原先少运动的人或中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适应能力减弱,往往导致旧病复发,房颤等心血管疾病最易趁冷发作。
在气温骤降的时候,市民一定要避免大量饮酒、过劳,要保持正常的睡眠时间。一旦出现胸闷、心悸、颈肩发木发僵、疲劳、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要引起高度重视,必要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对于心血管病患者来说,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都应检查一次身体,看各种指标是否达标,药物是否需要调整,因为气候变化后,身体指标会发生变化,原来的治疗措施可能不一定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