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超重或肥胖者,其成人时期出现血糖代谢异常的比率比体重正常者明显增加。在以“糖尿病教育与预防”为主题的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期间,记者对校园中糖尿病的防控现状进行了采访。
“糖孩”流行趋势不可忽视
“许多人一直认为2型糖尿病只在成人中发生,但近年来多项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越来越常见。”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给出了两组数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5岁~17岁儿童或青少年糖尿病患病率为0.19%,其中,城市为0.25%,农村为0.17%;2004年对北京地区6岁~18岁学龄儿童的调查显示,总体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异常患病率分别为0.57%和1.35%。糖尿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空腹血糖异常患病率以10岁~14岁年龄组最高。
“这些数据提示,2型糖尿病在我国儿童或青少年中已出现流行趋势。”马军说。
“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1年发文推动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加强医教结合,建立‘医师进校园’机制,医师每周定期到学校服务一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科科长罗春燕介绍,现在,上海市部分区正在试点将儿童或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之中,“医师进校园”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上海市闵行区已建立学生健康服务平台,该区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健康档案。“对于糖尿病学生,专业医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指导。”
北京市某中学的校医表示:“学校还没有太多经验,我们希望能有专业医师到学校来指导糖尿病的防控。”
缺乏肥胖防控适宜技术
专家指出,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对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预防需要从控制肥胖入手。控制肥胖需要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开始,目前实际工作中还缺乏儿童肥胖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适宜技术。
“调查显示,上海市7岁~21岁儿童或青少年,肥胖率已达14.29%,学龄儿童男生中肥胖和超重学生比例已超过1/4。”罗春燕说,在上海市,学校、医疗机构等都在针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开展干预,但效果还很有限。“我们也期待卫生系统能加强与学校合作,为学校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开发适合儿童或青少年的疾病干预适宜技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北京大学等15家单位共同承担的2012年度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正在就此问题展开科研,研发肥胖防控关键技术是项目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项目负责人马军教授介绍,从去年6月项目启动至今,项目组针对肥胖的危险因素识别、肥胖干预关键技术、肥胖干预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其中,肥胖干预关键技术分别从营养干预、运动干预、学校健康环境构建等角度提出肥胖防控手段。目前,相关防控技术正在辽宁、天津等省(市)7个示范基地推广。
健康教育课“夹缝中生存”
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学校糖尿病防控工作的重头戏。2008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对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相关健康教育内容有明确要求。目前,原单独列课的健康教育(0.5课时/周)被“升级”为国家级课程,纳入体育与健康课。体育课作为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课程,每两周安排一个学时进行健康教育。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副所长马迎华教授看来,健康教育不再单独列课后,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健康教育课“化整为零”后,体育老师成为学校健康教育的主力,班主任、德育课老师、校医等也参与到学校健康教育中。“校医有专业知识,但缺乏教学方法或教学资质;教师有教学方法,但缺乏专业知识。结果是谁都在讲,但仍不能满足学生健康教育的需要。”
马迎华提出,依据学生的健康需求和国家的素质教育目标,健康教育从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评估与督导等方面都有待加强,特别要加强在职师资培训,通过相关健康知识强化和教学技巧示范等针对性培训,让健康教育的内容更适应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