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 丹)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首都医科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银行”——北京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于今年4月正式建成。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专家提出,如何更新和使用“生物银行”中的信息和数据,是当前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生物银行”是指收集、存储人体组织、血浆、体液等生物样本的资源库,用于预防及预测疾病、家族遗传记录及为医学科研提供依据。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生物银行”一期建设,已由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分别建立十大疾病(包括肝炎、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宫颈癌和乳腺癌、抑郁症等)样本库,现已拥有5万余例临床数据、30余万份样本。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表示,以严格技术标准采集、运输、存储、管理资源库,是更新、使用上述疾病信息的基础。因此,对于样本资源库的管理体系、工作流程标准化、规范生物样本运输、信息核查等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院长马辛主要负责抑郁症样本资源库建设。马辛提出,当前疾病之间交叉现象格外突出,需要在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阶段注重信息完整性等,并建立覆盖各类疾病数据库的通用管理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则提出,以预防为核心理念的数据库建立更有应用价值。例如,通过收集健康志愿者所处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各类因素,并进行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找出与各类疾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各个击破。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
北京“生物银行”二期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完善公共信息发布平台,为研究者提供疾病资源检索展示和数据挖掘服务,推动疾病资源的共享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