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疗器械专家人士介绍,药材经销商集中,竞争激烈,但是目前大多经销商处于各自为营的状态,特别是经营同类药材的商家,他们的进货渠道相互保密,交易价格等更视为商业机密,就算是平时交流也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此外医疗器械专家人士分析到,无论是在国内舆论中,还是从整个产业链出发,药材经销商进退维谷,其地位和作用被大大削弱,原本处于产业咽喉位置上的中间人却开始走向局外人,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医疗器械专家人士认为,未来3年,我国中药材经销商将死三成,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据东方医疗器械网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正规店面的药材经销商约2万家,主要集中在17个交易市场如亳州、安国、清平等国内仅有的17家专业中药材市场,以及道地药材产区,如首阳、巴中、商洛、柘荣、南阳、文山等地。
东方医疗器械网数据显示,中药材种植基地销售渠道相对固定。其中,销往中药材饮片厂和中成药生产企业的比例已占到41.77%。并且随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以及各种植基地与饮片厂和药企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药农和种植基地的销售渠道正在革新和拓展,销往饮片厂、制药企业、零售商及药店的份额已经超过了经销商。这其实是在为经销商们敲响了警钟。
医疗器械代理专员分析到,一直以来,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呼声未减,为的就是通过GAP认证,然后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此报道一出,很多经销商仍没有缓过神来,他们简单认为,出口受阻是制药企业要关心的事,与自身无关。事实并非如此。中医药文化在国外得不到认同,经销商销售渠道缩水,直接影响中药材整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内,从太子参价格暴涨到陇西“磺毒”事件,再到近期的出口受阻,各类负面新闻的影响,使中药材行业遭受到“信任危机”。
据此医疗器械招商专员指出,无论是专业药材交易市场,还是道地药材产地的经销商,经营规模普遍偏小。从销售额来看,如广西玉林市场:2~5年的中药材经销商销售额在20~50万之间,6~10年中药材销售时间的经销商销售额在50~100万之间;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经销商日销售额在1000~2000元;从经营品种看:经销商经营品种比较少,经营50种以上品种的经销商仅占36.4%,50种以下的占到63.6%,10种以内的占到26.2%,道地药材产地的经销商,多为当地种植户,采用“前店后作坊”式的经营,经销的药材以当地的道地药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