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招商专员指出,中医作为一门历经千年发展演变来的医学治疗体系和手段,其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理论在不断发展中一脉相承,被赋予了特殊的时代烙印。现代社会科技手段的高度发展,使得中医得以借助更新型的技术,在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深化病理解读,根据病理性质区分来针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治疗,可以减少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据东方医疗器械网专家人士介绍,时下社会上对于中医药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阴阳五行学说,二是药检。知名人士方舟子就认为,如果用科学哲学中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检验标准,例如逻辑的自恰性、可检验性、可证伪性、可测量性等对中医进行一番分析,不难认定中医不是科学。事实上中医和西医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它们对于疾病诊断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体型肥胖,在西医看来造成肥胖的原因在于人体吸收的热量超过了消耗的热量,多余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在体内沉积,使体重超标进而导致肥胖,继而引发多种疾病。但是,中医则判断为这位肥胖症患者属于痰湿体质,肥胖是由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津液运化失调造成的。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刘金民在接受医疗器械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医的治疗手段除了众所周知的汤剂、针灸、推拿以外,还有针对特定人群的一些特定方法,如灌肠、熏洗、割治、局部放血等。对于割治、穿刺这种会对身体造成创伤的治疗方法,应该要考虑预防感染、包扎缝合等问题。中医虽然讲究因人而治,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应该出台或完善一些中医诊疗技术操作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以避免患者产生心理恐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刘金民认为,西医治病也强调个体化治疗,但以标准规范为手段,中医以两大基本思想,一是整体观,一是辩证论治为主,这看起来似乎与标准化相矛盾,但其实在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是可以制定标准的。痰湿体质可以从体型较肥胖、胸闷、面色灰暗、经常觉得疲乏、容易生痰等症状来判断,这些症状就是其诊断标准。在治疗上,采用燥湿化痰的方法,但“化痰”是温化还是寒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刘金民说:“具体到某个病人的病情时,中医则更强调要在基本的病情诊断标准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辩证论治。”
在医疗器械专家人士看来,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存在着优胜劣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医从诊疗手段到药材配伍,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源自医圣张仲景的名著《伤寒杂病论》,始称“金匮肾气丸”,由于有较好的功效,该药方具有七百年的历史,疗效不减。但,由于其不利于嚼服,难以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刘金民认为,传统的口服汤剂可以保证中医辩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但是它也存在携带不方便、服用不方便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中成药的研发和使用便成为必然。古代有膏、丸、丹、散,现代则研究开发出了中药静脉注射剂、胶囊等新的药物型态。这说明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有助于中药的二次开发。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疗效问题和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药研发的热点和难点,更成为未来“十二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