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近年来迅猛发展,规模已达到1000亿元,海外巨头来势汹汹地抢滩国内市场,争食先得强己成为国内企业的必然选择,这也是企业能够保证较高盈利的主要方式。比如说,从出口结构看,中低端产品依然占据绝大多数,彩色超声波诊断仪、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高端品种仅占7.49%。在出口额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和合资企业占到了7家。
另据中国医保商会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医疗器械出口额为71.34亿美元,同比劲增57.34%,继续保持较大顺差。
医疗器械在躁动的资本环境中继续追求提升,至截稿日为止,在162家医药上市公司2011年半年报中,有可比数据的公司及各子板块的主要财务指标显示,医械行业增长可观,板块收入同比增长32.62%,表现突出,利润增长相对平稳。
“医疗器械需求向好且降价压力小。”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认同。一位基金公司经理认为,医疗器械的招标政策较为宽松。我国仅对500万元以上的设备进行集中招标,500万元以上的设备分为甲乙类,甲类卫生部统一招标、乙类进行省级招标。我国生产的医疗器械主要是500万元以下的设备,这些产品没有规定统一招标,降价压力较小。“根据医改的思路,政府通过发改委定价和集中招标来降低药价,药品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要通过各项物理诊断、化学诊断、影像诊断及各类治疗操作来实现,因此,从医改思路来看,医疗器械降价压力小。”该人士解释说。
那么,在大环境并不景气的情况下,医械何以一枝独秀?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原由。上海证券医药分析师赵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业政策来看,医药行业的投资风险首先是招投标,然后是药品降价。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只能去寻找不受价格调控影响的行业,而目前来看,医疗器械刚好是医药行业内所有子行业中受影响最小的。再加上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统筹比例的不断提高,患者对确切诊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验用药将逐渐减少,县级 医院的改革等,使得各类诊疗设备的需求强劲。”
此外,从医疗器械公司半年报可以看到,东软201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3.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8%;新华医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86.43%,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4868.22万元,同比增长9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