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志 本报记者 段 佳
12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姚宏文指出,我国城乡居民用药知识普遍匮乏,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居民自我用药比例逐步上升,导致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2012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具备包括合理用药在内基本医疗素养的居民比例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姚宏文说,公众是推进合理用药的关键。大多数人家里都会有小药箱,公众往往在患病之后,根据既往的用药经验自行选择药品,这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于高发的慢性病,用药的误区更是比比皆是。家在福州市鼓楼区的蔡文明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十多年了。最近几年一直在服用长效降糖药,但听说长期用药容易引起低血糖,同时不容易发现睡眠中的低血糖等问题,这让蔡文明揪心不已。
国家卫生计生委开展的公众调查结果显示,60%以上的被调查者最希望获得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
究竟什么是长效降糖药?不同人群如何选择用药?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解放军第95医院)内分泌科黄胜立副主任医师提醒说,临床上,各种口服降糖药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关键看患者服用时合适不合适,没有绝对好与不好的评判;尤其要注意的是一些长效降糖药也存在“短板”,有些患者如果过多服用长效药,容易导致低血糖。因此,糖尿病用药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换药,需要请专业医生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药物。
——— 安全有效不易漏服 ———
长效降糖药更适合老年人
糖尿病患者从患病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以后的日子将和各类降糖药相伴。
黄胜立介绍说,口服降糖药种类很多,包括长效药和短效药两种。长效降糖药是指因降糖药物的半衰期长,或采用某种药物剂型使降糖药物缓慢释放,达到持续的降糖效果,一般持续间为24小时,所以每日只需口服一次。目前属于长效的降糖药物有:优降糖(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等。
老年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其特点是对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故而对口服降糖药敏感,服药后血糖控制效果良好。同时,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发生忘服、漏服药物现象,从而影响药物疗效,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可考虑服用每日1次的长效降糖药。
“长效降糖药的优点在能够相对稳定持久地释放药效,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因此作为一线药物长期服用。”黄胜立说,缺点是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特别是降糖药,其降糖作用强而持久,低血糖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即使白天没有出现低血糖的问题,也很容易在夜间发生血糖过低。“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慎用。”
黄胜立认为,选择药物除了要根据患者病情外,还要注重药物的联合应用和多靶点治疗。有些药只是单纯降血糖;有些药除了降血糖之外,还不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有些药对胰岛β细胞功能有保护作用,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选择几种不同的药物联合使用,实现合理搭配,达到既有效,又经济。
——— 长效药也有“短板” ———
专业医生因人而异制订方案
长效降糖药因降糖快速持久且物美价廉,颇受糖尿病患者欢迎。“但有些患者如果过多服用长效药,容易导致低血糖。”黄胜立提醒说。
而低血糖的难受程度和危害要远远超过轻度高血糖。轻者出现大汗淋漓、心率加快、饥饿、软弱无力、流口水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昏迷。需注意的是,低血糖轻症者一般进食糖果、葡萄糖片,饮一杯果汁或糖水、牛奶等,数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即可缓解,必要时要及时送医院治疗。
黄胜立表示,糖尿病用药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随意换药,最好到正规的医院请专业医生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药物。
如使用长效降糖药对老人的影响可能较大,因为有些老年糖尿病患者吃得并不多,代谢功能差,长效的降糖药容易在患者体内蓄积,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生低血糖后还不易察觉,更容易引起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每位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胖瘦都不一样,选择药物种类、剂量也各不相同。一些老年糖尿病患者伴有自主神经损害,低血糖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致使不易被发现,等到出现症状时,可能情况已很危险,因此,黄胜立建议,这种情况不要选择长效的降糖药。
黄胜立说,血糖控制不稳定者,如果使用长效药,当体内血糖波动到低值时,而降糖药还在发挥作用,就容易出现低血糖。有一类糖尿病患者,表现出没有原因的频繁、快速的血糖波动。24小时内血糖高峰值和低谷值之差达到或超过5.6毫摩尔/升,这类糖尿病患者本身的特点要求他们应在每一餐去调节血糖,因此不宜使用长效药。而另一种由于感冒、拉肚子、手术等其他因素造成的血糖不稳定,可在这一段时期内避免使用长效药。
———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
选择降糖药要用“猫论”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黄胜立说,临床上,各种口服降糖药能存在,就说明它一定有某个方面的优势,也就是说,各种口服降糖药只有服用得合适不合适,而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
比如说,二甲双胍被推崇为基础降糖药,但临床应用时间最长、应用最为广泛的则是磺脲类药物。随着一批长效磺脲类药物的问世,无论是在疗效上还是在副作用方面,也较中短效磺脲类药物有了更多的优势。特别是不会因为服药次数的减少而使疗效降低,能够避免过高胰岛素分泌峰的出现,从而有助于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同时,由于长效降糖药在肠道内的释放和吸收缓慢,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减弱,因而磺脲类药物的其他副作用也相应减少。黄胜立认为,这类药物不良反应少,只需注意防范低血糖反应即可,相对来说安全有效。
再如,格列吡嗪控释片属于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它能够相对稳定持久释放药物,作用持续时间长。初始剂量为5毫克,早餐前1次顿服。可根据对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监测结果,每2周调整一次药物,以使空腹血糖控制在3.9—7.0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毫摩尔/升以下,最大剂量不超过15毫克。达到控制标准后改为维持治疗,长期服用。
格列美脲为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其作用特点是起效快,作用半衰期长,每日1次服药可达24小时控制血糖目的。给药方法与要求大致同格列吡嗪控释片,不同之处是给药剂量,每次服用格列美脲的剂量为1毫克,最大剂量为4毫克。
■延伸阅读
应对扑面而来的高糖时代
2012年有480万人死于糖尿病,其中半数为60岁以下患者。糖尿病防治的医疗费用已经超过了4710亿美元。2013年预计全球会有510万人死于糖尿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毫无疑问糖尿病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灾难之一。
12月16日,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的郭启煜主任向记者透露了这一数据。
对于如何控制糖尿病,郭启煜介绍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吸烟、锻炼、饮食。他说:“与其他慢性疾病不同,2型糖尿病是能够被预防的,只要通过如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将血糖控制在医学允许的范围,就可延缓病情进展的脚步。”
郭启煜说,很多研究,包括中国的大庆研究、美国的DPP研究还有芬兰的DPS研究,都证明生活方式干预可以使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减少50%—60%。但郭启煜也表示,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奏效的时候,还是要依靠药物。
郭启煜认为糖尿病与肥胖之间有紧密联系。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也说:“从1992年到2002年这十年期间,由于中国人吃动物类的食品从9%上升到13%,人们从脂肪获得的能量也从22%上升到了30%。”因此,专家们都呼吁:预防肥胖要从饮食入手。
与很多“抵制”洋快餐的观点不同,作为营养专家的陈伟为快餐进行了“辩解”:“餐馆里传统菜比麦当劳等洋快餐的能量要高出三分之一到一半,人们日常餐桌上的饮食似乎也不比麦当劳好到哪儿去。”陈伟认为,真正影响国人肥胖的原因其实不一定全是快餐,而更有可能是我们常常饮用的果糖饮料,就是甜饮料。这些饮料在我们冰箱里面非常常见,但是却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陈伟说,在新加坡做的调研报告中可以看到,亚洲人由于果糖饮料的因素增加了60%糖尿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