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背景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是一项用以奖励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女性科技人员的专业奖项,是欧莱雅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在中国的发展和延伸,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机构于2004年联合设立。
本报讯 (记者沈湫莎)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昨天在北京颁奖。10位获奖者中有4位来自上海,获奖比例创历年之最。
4名获奖女科学家分别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谢欣、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慧、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曾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雷群英。市科协党组书记杨建荣认为,上海有这么多优秀青年女科学家,与上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环境分不开。
王慧说,在她看来,女科学家在工资待遇、申报课题、争取经费等方面并没受到性别影响。但科研女性在职业生涯中依然会遭遇“透明天花板”——生理条件和社会对高学历女性的某些偏见,让不少女性对于要不要读博士、是否选择搞科研而左右为难。
身负科研重任的同时,4位获奖女科学家都是博士生导师,对于女学生们的纠结深有共鸣。谈到社会上流传的“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她们自我解嘲说:“这么说来,我们几位大概就是‘灭绝师太’了。”
曾璇的一个女学生曾来问她,能否先上硕士,看情况再决定读不读博士。曾璇明白女孩的担忧——读硕士时找到对象就安心读博士;如果没找到,很可能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样的担忧太普遍了。”曾璇说。
曾璇给女学生们的“心灵鸡汤”是“不强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走科研这条路,如果在其他方面能有更好的发展,为什么不选择另一条呢?不过她也强调,读博意味着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大的平台,“知识渊博并不妨碍女性成为一位好妻子,学业事业上的聪慧不要时时带回家,该示弱时就示弱,女博士的家庭也可以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