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疗器械专员介绍,2010年6月25日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挂牌成立后,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深入开展药械不良反应知识宣传和监测现状摸底调研,借鉴兄弟省市先进经验和做法,创新思路,提出了“健全网络,夯实基础,创新管理,提升水平,实现突破,跨入一流”的三步走阶段目标。医疗器械招商人士指出,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工作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药械使用者是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第一发现的主体。
一是药械不良反应监测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加强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是关键。一年以来,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先后举办了三期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知识培训,全市各涉药单位分管领导和监测人员以及新设立的7家县级监测站、30余家市、县级监测点共6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同时,还积极选送监测人员参加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药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大为提高。
而是药械不良反应监测考核制度日臻完善。经市药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积极协调,2010年10月,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市卫生局联合下发了《晋城市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考核标准》和《晋城市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奖励办法 》,每年年底共同抽调人员对全市监测站点分类别进行适当比例的考核,设置专门资金对在监测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各药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实行奖励,而且优先安排达标单位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同时,对药械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重视,完不成报送任务的涉药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三是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网络逐步健全。逐步在全市建立起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监测网络。第一级为各县(市、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县级以上药品经营企业,各药械生产企业;第二级为各县(市、区)一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所在地药品经营企业;第三级为各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民营医院、门诊部、个体诊所,村设药品经营企业。网络建设要求各单位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及报送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县城以上零售企业、药械生产企业实现网络直报。目前涉及全市663家药械使用单位,378家经营企业,8家生产企业的监测网络已经初步设立。在完善网络的基础上,着手县级监测站、市县级监测点建设工作,旨在发展监测网络中的骨干力量,为其他涉药械单位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去年,我市7家县级监测站在各县(市、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分局)挂牌成立,同年,第一批20家市级监测点也挂牌成立,今年9月,第二批市级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点和第一批县级药械不良反应监测点也相继挂牌成立。
四是药械不良反应(事件)呈报工作成绩突出。2010年全年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532份,折合每百万人口1150份,全省排名第二位,其中新的、严重的报告251份,占总数的9.9%,网报单位由原来的5家上升到58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175份,全省排名第三位,网报单位36家。2011年上半年截止到8月15日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共有1405份,网报单位64家,折合每百万人口627份,全省排名第二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96份,网报单位43家,全省排名第三。全市药械监测水平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