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程守勤)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郑春福教授课题组,在I型单纯疱疹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发现I型单纯疱疹病毒编码的4种蛋白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截至近日最新发表的1篇论文,该研究已有4篇论文发表在国际刊物《病毒学杂志》上。
I型单纯疱疹病毒是疱疹病毒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群中I型单纯疱疹病毒血清阳性率高达90%以上。I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后,在人体三叉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中建立终生潜伏感染,反复发作,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火”,还可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可导致失明,对免疫缺陷以及免疫抑制人群甚至可引起致死性脑炎等严重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开发,I型单纯疱疹病毒已经作为一种基因治疗载体逐渐应用到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因此,探讨I型单纯疱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其致病的分子机制,对于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防治及其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郑春福课题组研究发现,I型单纯疱疹病毒编码的4个蛋白,即皮层蛋白VP16、去泛素化酶UL36USP、丝氨酸/苏氨酸激酶US3和E3泛素连接酶ICP0,分别采用不同的分子机制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有利于病毒自身的增殖。该发现为系统阐明I型单纯疱疹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免疫逃逸、潜伏感染及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开发防治I型单纯疱疹病毒的疫苗和药物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