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从整体来看,还缺少对医疗器械产业业态的宏观布局。然而,只有对业态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和宏观布局,才有助产业健康发展,才有利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提升。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医疗器械产业在产品品类结构、概念、产品诉求、包装特色、营销推广手段等方面开始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少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不是太高,容易被模仿。
医疗器械与传统的新药研发不同。新药研发环环相扣,十分紧密,有专门从事新药筛选的,有从事临床前实验的,也有从事临床试验的,还有注册报批、知识产权、生产外包等等。但医疗器械企业往往独自承担了全部的职能,包括研发、报批、生产、销售等。而且,医疗器械方面门类众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偏少。但实际上,如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结合当地传统产业的一些优势,如将一些在精密加工、模具、新材料、等方面具备深厚基础的区域作为铺垫,对于营造具有紧密联系的医疗器械业态圈是相当有好处的。同时,通过上下游的协作,还可以避免产品同质化,以及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
业态的形成不是单一企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在上下游以及配套环节进行全面完善,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一种产业业态。在国际上,爱尔兰、德国杜塞夫都是著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拥有十分完善的产业链条,从产品设计、新材料研发、新产品研发到加工均由不同企业承担,企业间协作紧密。同时,也会形成“一带多”局面,即一家领头企业带动周边几十家甚至更多企业为其生产配件或代工。
相较而言,我国虽然已有不少地区已形成有特色的医疗器械圈,如深圳南山、江苏常州、山东等地,这些区域的医疗器械圈已初具规模。各地不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也将医疗器械行业列为重点引资对象。但是我国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总体仍以单打独斗居多。这就需要对医疗器械产业业态的宏观布局,实现整个产业链业态的提升。
目前,随着中国迅速发展和视野的打开,我们追赶国际前沿的能力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业态的建立。没有完整的产业业态,综合研发能力、持续创新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难题。在不少领域,我们都有类似的教训,如单抗药物,十年前我们与国际差距可能只有十年,但现在我们与国际差距可能是二十年甚至更长。正所谓“起个大早,但赶个晚集”。这种现象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值得预警。因此,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园区作为支持机构,应不仅重视高端产品的研发,更要重视业态环境的构建和引导。基础打牢了,未来发展方可期。
从整体来看,还缺少对医疗器械产业业态的宏观布局,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的业态构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提升,不是单个企业的提升,而是整个产业链业态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结构性升级。
由此看来,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稳健发展,还需要加以更多的高瞻远瞩,对整个行业的形态有整体的确切的把握,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加以预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宏观调控,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加以引导,实现整个产业链业态的提升,实现真正的结构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