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付东红 通讯员周小平)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有关北京大气PM2.5来源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初步阐明了在较高污染水平下,大气PM2.5及其30余种化学成分对人体呼吸和心血管健康的短期影响。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该研究由郭新彪教授课题组完成。郭新彪介绍,课题组通过追踪随访一组从北京市郊区向城区迁移的健康志愿者前后6个多月时间内大气PM2.5的暴露情况,并多次测定该组人的血液生物标志、血压和肺功能等呼吸和心血管生物指标,以观察不同暴露条件下上述指标的变化趋势。
郭新彪说,该研究未发现直接来源于交通排放的PM2.5与健康指标有显著关联,但间接来源于交通排放的二次硝酸盐与健康指标关联较强;燃煤排放的PM2.5及与其间接相关的二次硫酸盐与血压等指标有显著关联。交通与燃煤的直接排放及与其间接相关的二次硝酸盐/硫酸盐和二次有机颗粒物构成了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的主体成分(74.1%),提示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状况与石油、煤等能源的消耗直接相关,治理仍需以控制能源消耗为重点。
研究显示,不同污染来源的PM2.5与血液炎症生物标志水平升高的关联强度由大到小次序大致为:二次硝酸盐/硫酸盐、扬尘/土壤、燃煤排放、其他工业排放、二次有机颗粒物、冶金排放、直接交通排放;与血压升高的关联强度由大到小次序大致为:燃煤排放、扬尘/土壤、其他工业排放、二次硝酸盐/硫酸盐、二次有机颗粒物、直接交通排放、冶金排放;与肺功能降低的关联强度由大到小次序大致为:扬尘/土壤、其他工业排放、二次硝酸盐/硫酸盐、燃煤排放、二次有机颗粒物、直接交通排放、冶金排放。
课题组还运用国际上权威的颗粒物源解析方法,解析出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2.5的7种主要污染来源,北京市郊区与城区的大气PM2.5污染来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郊区大气PM2.5来源于二次硝酸盐/硫酸盐和冶金排放的比例较高,而城区大气PM2.5来源于交通排放、燃煤排放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