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 芳□
搜集、分析海量数据信息,开发针对性应用,以此为特点的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否为卫生决策服务?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邀请湖北中医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赵臻教授为各省中医药“掌门人”上课,介绍这项时尚而强大的技术。
统计数据推动财政支持
地处湖北省武汉市城区北部的黄陂区,人口占全市的1/8,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区。“一般来说,像这样的新兴城区要配套满意的卫生资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可能更为滞后,但我们这里跟进很快。”该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该区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先进示范区;2013年,该区中医院又顺利通过三甲中医院评审。上述负责人指着位于该区中心地带的区中医院新建成的漂亮门诊综合楼说:“区政府不但为中医院建设批了地,还投资了近5000万元,对下一步其他医技住院楼的建设,政府也已承诺投入资金。”
“能争取来这样的政策,需要拿数据说话。这些数据就是从中医药数据统计中得来的。”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学安说。
“我们对2005年和2011年湖北省各地(市、州)的中医资源、医疗服务、科研和教育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制定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赵臻介绍,数据分析发现,2005年~2011年,该省各级政府对中医类别医院财政投入上涨,但各地(市、州)中医类别医院的财政和上级补助收入差异较大;中医医院累计总资产、固定资产、负债规模均大幅增加,且负债增长率高于资产增长率,这提示中医类别医院在规模扩张过程中资产负债程度加重。
赵臻说,根据这些数据分析,湖北省出台政策强调县级政府对政府办中医医院的出资责任,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研究制定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财政补助办法,开展对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财政补贴试点工作,以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体制机制改革等。
资源服务分布提示建设重点
2011年,湖北省17地(市、州)中医资源及服务相关数据信息显示,60.38%的床位集中在武汉、襄阳、荆州等5地(市、州),中医类别医院79.12%的门诊服务、80.2%的住院服务分布在武汉、襄阳、荆州、十堰等7地(市、州)。
“也就是说,大部分中医资源集中在武汉市等中心城市,而数量较多的二级以下中医医院中医资源相对缺乏、服务能力较弱。”赵臻说,该省除了武汉、襄阳、荆州、黄冈等地,其他地区患者看大病、慢性病很少选择家门口医疗机构的原因,通过数据比对一目了然。
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找出问题破解之道。2011年,湖北省卫生厅提出,通过5年时间,使地市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8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2013年,该省又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县百镇千村中医药服务示范单位建设,100%的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养生堂、名医堂、名老中医工作室,在全省县级中医医院建设5个~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5个~20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80个市(州)级中医重点专科和100个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
同时,该省还探索实施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向县级中医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要求县级中医医院在受援医院中的比例不低于10%,逐步建立中医类别医师县乡村纵向流动机制以及县级中医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
“现在你再到县乡村的医疗机构看看,中医服务有地方、有设备、有人、有技术,也有了人气。”刘学安自豪地说。
管理思路应创新
2013年年初,湖北省各市(州)政府负责人无一例外接到了来自该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慰问信”。信中详细介绍了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和贡献、当地中医药相关情况以及需要政府支持的内容等。信件发出后,多地陆续出台了支持中医药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
“数据为政策制定指路,主管部门也要创新方法、途径争取政策支持。”赵臻分析,大数据只是提供了政策参考,但施政者是否参考、如何参考,还需要主管部门下功夫。
除此之外,对中医药信息统计工作的提前布局也至关重要。在赵臻看来,政府科学决策对相关数据、证据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为行业决策提供真实、精确、有价值的信息,已成为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度重视对中医预防保健、医疗、科研、教育、产业、国际交流及综合管理等领域数据的全面收集和运用,必将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带来新机遇。
鉴于当前中医药信息统计工作面临的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平衡,统计信息范围较窄,信息仍显粗糙、含混,利用率低等问题,赵臻建议,建立适应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的中医药统计制度,健全中医药统计管理组织体系,研制科学的、体现特色的中医药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中医药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和服务模式,开展中医药统计方法研究,提高数据科学分析与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