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颜秋雨 通讯员王 轩)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肖红梅主持完成的透明带基因1突变伴家族性不孕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人类卵子透明带缺失病例,成功破译其致病基因,并对致病机理给出解释。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不孕不育发病率为10%~15%,病因众多且复杂。卵子透明带是紧密包绕在卵细胞外的一层膜状外衣,由ZP1~ZP4四个透明带蛋白组成,在卵细胞发育和受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形态异常可影响正常生育,但科学界对其发生机制并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最初在一位被不孕困扰多年的女性患者身上发现透明带完全缺失的现象。该患者为近亲婚配家系,研究人员历时3年展开追踪和分析,最终在一个位于11号常染色体上的透明带基因1上找到答案。进一步研究发现,移码突变使ZP1基因的“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导致原本由638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链后1/3整体丢失。这一异常影响了卵细胞发育过程中透明带的形成,导致精子无法与卵子正常结合。
肖红梅介绍,带有该突变基因的女性患者都不孕,突变的基因不仅影响其自身蛋白的功能,还会干扰其他蛋白的作用,在遗传方式上符合隐性遗传特征。但让研究人员意外的是,他们发现透明带的整体缺失与之前在基因敲除小鼠身上发现的并不吻合。将ZP1基因在小鼠身上全部敲除后,其他蛋白还可以表达,只是形成的透明带薄且松散,但小鼠仍可生育。
该研究合作单位有美国杜兰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信息系、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医学院、厦门市妇幼保健医院和厦门174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