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陆继才 记者杨松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针对云南高发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实际,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中国人光损伤性皮肤病最大样本量资源库及人工皮肤光损伤模型,并因此发现SELL及DDB2是光加剧性皮肤病重型痤疮的易感基因,提出恢复皮肤屏障是治疗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基础。该研究成果近日入选2013年度云南十大科技进展。
昆医附一院皮肤科主任何黎介绍,云南地处高原,由紫外线引起的光损伤性皮肤疾病居皮肤疾病首位。光损伤性皮肤疾病的特点是发病率高、危害大,如痤疮发病率高达49%,恶性黑素癌5年死亡率达52%。
从2004年以来,昆医附一院皮肤科联合全国50多家医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滇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从构建病源资源库,发病机制研究到转化医学等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紫外线通过激活PI3K/AKT,抑制TGF-B/Smad信号通路,促进日光性角化病发生,并向鳞状细胞癌进展,因此恢复皮肤屏障是治疗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基础。
研究人员采用云南植物青刺果、马齿苋、滇重楼及透明质酸,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医用护肤品,产品已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经200多万名患者使用,直接经济效益达到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