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文望远镜来观察眼底———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而是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下属的成都科奥达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奥达光电”)历时20多年研究发明的一种医疗医疗器械设备。
中科院光电技术所的副研究员戴云介绍,人的眼睛是一个光学系统,也存在一些光学像差。因为光学像差的存在,眼底的诊断仪器在观察人的视网膜时,往往也会遇到“看不清楚”的问题。
传统的观察人眼的手段,光束从外界射入人眼内,再反射出来后,由于光学像差的存在,光束形成的波面容易发生扭曲,从而无法聚焦清楚,也就无法形成更为清晰的图像。而加了“矫正器”以后,用一束半导体激光从瞳孔射入眼内,经人眼会聚后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经眼底反射后从瞳孔射出,由波前传感器测量光学像差,再将信息传输到校正器,校正器根据测量结果做出调整,将内置的反光镜通过电压变形,使得光束经过后,反射出的光束波面不再扭曲,达到理想效果。这样就可以“拍”到细胞级高分辨的眼底视网膜图像。
相对现在市面上的诊断医疗器械而言,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的分辨率更高,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眼底存在的早期病变并确定病程,在眼底诊断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据了解,“37单元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是全球首台面世的将天文观测中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到眼底诊断的仪器,并有望成为全新意义上的眼底诊断标准仪器。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检查仪器或者手段,包括眼底相机、荧光造影以及OCT光学医疗器械设备等,它们的横向分辨率一般都在10微米左右,而我们的分辨率可以达到2至3微米,分辨率更高。”戴云介绍,眼底视网膜作为眼球内结构最复杂精细的部分,有多层细胞和毛细血管,人体的一些眼部病变,在身体还没出现不适反应,或常规医疗手段还检测不出问题时,眼底视网膜毛细血管就已出现变窄或硬化的现象,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就可以做早期的检测,从而对疾病进行提早干预,避免眼睛受到更大的损害。
从进入临床研究开始,科奥达光电就一直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以及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合作。两家医院的临床试验表明,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对于参与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均可以得到清晰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图像。目前,该仪器可以用于眼科视网膜黄斑病变早期微观检测临床研究。
戴云坦陈,仪器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域成像的分辨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仪器对视网膜很多区域成像结果与以往不同,医院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这些图像和眼部疾病的对应关系。四川省食药监局医疗器械处认为,其成像性能优于其他所有眼底诊断技术,临床应用意义重大,有望成为全新意义上的眼底诊断标准仪器。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同类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