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开发出了通过利用脑波,对每个人的助听器最大音量进行自动调整的技术。具体做法是先让用户听约5分钟该公司独立开发的特殊测试音,并对其脑波进行分析,便可高精度推断出用户的最大容许音量
到目前为止,助听器的都需要在销售店手动调整,约6成用户需要到店里作4次以上的再调整,使用时的负担较大。而采用此次的技术则可以在短时间内高精度地自动调整助听器。
松下开发的附带脑波测量电极的助听器调整用耳机
松下的助听器业务由其子公司松下健康医疗器械公司负责,预定此技术在经过临床评测后,将在2015年实用化。该技术不会嵌入作为医疗器械而受日本《药事法》管制的助听器中,而是向销售店提供调整工具。
最大容许音量的检测很难
如何决定助听器的最大音量其实是个难题。这是由于,虽然可以让用户多听几次较大的声音,并每次口头询问用户是否可以接受,从而得出最大音量,但这会给用户造成过大的刺激。因此,实际上调整助听器时是无法实施最大容许音量检测的。分析用户在听松下自主开发的测试音时的脑波图形,可设定与个人相适合的助听器的增益。
如果用此次基于脑波的调整技术,就可以将这种较费费事的调整大幅简化。松下提到“原本来就需要助听器的听力障碍者,往往会因调整太麻烦或负担较重而放弃使用”。如果因有效利用脑波而减小听力障碍者使用助听器的障碍,那么助听器业务的销售额就有望增加。
开发自主测试音
此次技术的关键是在不让用户听到过大声音的情况下,如何从脑波提取出与之相关的信息。实际上,如果让用户听到较大的声音,就可以检测到这种情况下的脑波图形,但这没有意义。需要确定的是给用户什么样的听觉刺激,才能推断出最大容许音量。
在助听器的调整过程中,如果让用户听到过大的声音,就会给用户带来较大的刺激,因此一般不直接测量容许音量,而是根据可听到的音量下限值由统计模型来推断容许音量。
采用脑波的听力检查,已经在面向新生儿的先天性听力障碍筛选上实现了实用化。检测时,只需从脑波测出大脑对听觉刺激是否有反应即可。而就声音可容许到多大的信息,仅由简单的听觉刺激就可从脑波测得是很困难的
此次松下自主开发出了将相同频率的纯音间隔300ms连发3次,并在将音量以5dB为单位下降的同时提示的测试音。让用户听该测试音后发现,在容许音量较小的组中,脑波对于第二和第三测试音的反应有变弱的趋势。该测试音不需要较大的音量,可用普通音量作检查。
目前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尚未找到医学根据,“会不会是耐受不了较大声音的人,未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第一声的脑内处理,从而无法处理300ms后的第二和第三测试音呢?”(松下尖端技术研究所尖端创新推进室主任研究员足立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