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l 0pt 0cm>
卫生部部长陈竺1月5日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同时,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
normal 0pt 0cm>难题•缓解
陈竺说,三年医改,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使得老百姓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
看病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看病贵问题有所改善。 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
normal 0pt 0cm>结构•变化
陈竺说,随着各项医改任务的落实,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
2009年和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据估算,全国卫生总支出大约为222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所占比例必然会有明显增加,仅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升到200元和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提升至25元,这两项的投入就超过了1000亿元。
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较快,2011年比2005年诊疗人次增加11.9亿,增长了45.7%;出院人数增加了2022万,增长1.2倍。
normal 0pt 0cm>差距•缩小
陈竺说,通过三年医改,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
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也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