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目前正处在一个政府财政普遍紧张,以及对账单诈骗特别担心的时期,公共或私营付费方不大可能继续增加居家护理的资金或扩大其覆盖面。例如,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根据2010年颁布的“合理医疗费用法案”(AffordableCareAct),在未来十年中,联邦居家医疗护理报销资金将会累积削减397亿美元。付费方更有可能采取各种形式的按人头报销和风险共担模式,希望向医院提供一种激励,促使其资助居家护理技术及服务。
根据麦肯锡公司的分析,买单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错位是阻碍居家护理技术渗透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医疗改革的努力能够成功地加快实现激励机制的协调一致,那么,通过创建医疗责任组织(协调医疗提供方的团体)或在付费方与医院之间实行捆绑支付,买单者和受益者可能都会从中获益。而在这种情况下,居家护理技术的推广将具有特别大的加速潜力。
在过去十年中,有多个技术支持的居家护理试点计划(包括公共和私营机构的试点计划)已经得到了推广,因此在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投资回报率两方面都积累了一些数据资料。在某些情况下,居家护理试点计划已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但另一些试点计划的效果却不太理想。
成功案例乏善可陈
迄今为止,即使是在美国,居家护理试点计划只在少数几种背景下获得了成功:最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整合、协调一致的付费方与服务提供方。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此类计划极具价值。2008年对远程医疗的一项研究发现,住院率下降了近五分之一,同时,其费用比它所替代的医疗方案最多降低了两个数量级。
居家护理服务能够显著节省医疗费用,但其渗透率却长期低迷。根据麦肯锡公司的调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付费方与服务提供方之间难以协调。例如,对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来说,偶尔发病住院的费用报销与以医院为基础、获得技术支持的居家护理计划不一致:对医院来说,每一位留在家里而没有来住院的病人,都意味着自己的收入减少。
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经过整合、协调一致的付费方与服务提供方(如VA)能在居家护理市场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按人头报销的模式可以保证补偿费用按每位病人每年计算,因此,每一位在家治疗的病人都代表着医院的盈利。
因此,如果想让家用医疗器械发挥作用,那么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付费方和医院必须密切合作,以确保对相关技术的激励措施协调一致。这就意味着,或者需要创建新的报销模式(如为使用居家护理技术直接支付费用),或者需要修改现有的报销模式(如涵盖整个医疗环境中所有临床医疗活动的捆绑报销模式)。
此外,对于居家护理器械生产商来说,一项居家护理技术的投资回报率,对于病人和购买方来说,都必须清楚明确,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例如,以病人个体为销售目标的个人病历软件仍然不受欢迎,因为每个用户必须手动输入大量信息,而由此获得的好处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测量血糖浓度的家用血糖仪却大获成功,因为它对于病人的价值简单、明确而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