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国外上市价值非常低。”“医疗健康:掘金财富第五波”论坛上,在谈到雄心勃勃意图进军海外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时,凯鹏华盈创业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黄瑞晋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在很多投资人士看来,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比美国落后了很多年,即使是一些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和规模也比较小,很难引起国外证券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兴趣。
目前人民币基金从事医药投资的比例远远超过海外投资者。在一些海外投资者眼中,医药产业正面临越来越严格的价格管制和日益艰难的研发形势。
不过,来自富坤创投的合伙人胡家武认为,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一些产品推向国际市场有一定难度,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支持下,中国本土有巨大的空间,因而在国内上市发展会有比较好的前景。
低估值源于低创新能力
谈到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创新方面的缺失,西门子出身的软银中国合伙人华平深有感触。他指出:“由于我是影像出身,因而在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把所有的影像行业都扫了一遍,但最后还是没有往这块投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大部分做的项目创新都不够,有限的创新也是微创新。如果拿到美国市场去看,不少产品是20年前的水平,在成熟的美国市场上,这样的创新能力肯定不会被资本市场理解。”
而与在美国超过10倍市盈率的企业寥寥无几相比,国内A股市场在经历一些比较大的变化后,医疗企业的市盈率依然较高,通常在40倍左右。
对此,华平表示:“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后,国内医疗领域的整体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是显得滞后。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前期是跟着美国公司走,但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了。将来会出现一个巨大的企业,甚至可能超过GE和西门子。在不同的市场,资本运营市场的理解度是不一样的,中国上市公司对这些海外机构投资者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进军海外其实并非没有机会。谈到这个领域的投资选择,华平指出:“虽然我们没有投资在大中型设备上,但是生产小型设备的企业仍然值得关注。比如深圳的一家做手术设备器械公司,属于国际性的平台,这类公司有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包括产品优化的能力,不是革命性的创新,而是一个逐渐的本土化创新。而且是有中国元素的,很容易成长起来。”
idlj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