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首先是普及化。单从覆盖范围来看,这一体系已经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了。覆盖率提高也相应地刺激了对基本医疗器械的需求,比如乡镇医院,县医院等之前的卫生死角也享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纷纷开始装备医疗设备。医疗器械普及化的浪潮已经到来。由于政府的三级医疗机构规划浮出水面,一些以前低端医院较少采购的设备如监护仪等,临床需求开始迅速增加,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其次是白热化和本土化。经济危机带来的整体经济增长放缓和新医改带来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快速增长是近几年来对比鲜明的两大现象,医疗行业抗周期性的特点和相对的高利润吸引了大批原本并无医疗器械业务的大公司涉足医疗器械领域,成为了近年的亮点。对于外资公司来说,本土化在未来不再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选择,而将是一个必须进行的过程。本土化团队,本土化生产,本土化研发是未来10年的大趋势。大型医疗器械企业如GE早已在几年前开始了本土化的过程,近年也在不断将本土化的进程推进与深化,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可以说是牢固扎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GE的本土化已经开花结果,近年来不断通过本土化的市场和研发团队推出新产品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接着是智能化。智能化是未来20年医疗器械技术上的大趋势。物物相连的物联网,打破区域区隔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等都是智能化的一些实例。事实上在智能化领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经在积极行动,早在2006年以因特尔为中心成立了非盈利团体康体佳健康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并且已经吸引了相当多的电子厂商加入。比如上面提到的三星电子、飞利浦,以及诺基亚、摩托罗拉、德州仪器、IBM、夏普、松下等厂商加入。相关厂商正打算各自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打破医疗器械之间不能直接互联的壁垒。
最后是规范化。政府拨款与财政支持在基层医疗器械市场采购中极为普遍,而有政府拨款的采购一般都采取政府大型招标或者集中招标的形式进行,随着基层采购在医疗器械销售中占得比例逐渐增加,我们可以预见政府大型招标和集中招标的比例也会相应增加,整个招标采购的流程将会更加规范化与流程化。销售的环节将会有所缩短,代理商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代理商的角色也会有所变化,厂家将会负担更多的市场和宣传的责任,更多地与政府直接接触,代理商承担更多的物流,分销等角色,代理产品的利润也不可避免将有所下降。但是规范化将会更好地净化医疗器械市场的商业环境,促进各方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产品性能,更好地满足病人需求上来,对新医改也会有正面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