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的合理分布及高效利用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医疗服务体系中资源配置的结构问题、资源使用效率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尤其是具体操作层面的思路办法急需思考和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 许树强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卫生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是在卫生资源分布和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扩张现象仍存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整体发展缓慢。
从机构数量看,截止2012年9月底,二级以上医院同比2011年增加1321个,乡镇医院同比减少了376个。从床位数量看,2011年,三级医院数量增加9.0%,床位数增加14.9%,二级医院床位数增加6.8%。从规模和数量上分析,大型公立医院规模扩张现象仍然存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缓慢。
第二、 医疗服务尚未得到很好的下沉,基层医疗资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诊疗人次看,截止2012年9月底,诊疗人次同比2011年平均增长18.2%,二级以上医院增速19.1%,高于基层医疗机构。从病床使用率看,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超负荷状态有增无减。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2012年前三个季度为106.2%,2011年同期为104.6%,而社区卫生院及乡镇卫生院床位使用率则分别为57.7%和63.6%,基层医疗机构资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新的医改方案从制度层面做了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及医疗机构也在探索机制创新,当前急需的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创新。在国外,许多国家和医疗机构的实践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例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信息化技术,已经实现了居民健康信息在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共享,居民可以在不同的医疗机构内得到连续的健康服务,促进了机构间的协作,提高了基层卫生资源使用效率,在我国上海市、北京市等大城市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为此,我们建议:用信息技术将大医院、中、小医院串联起来,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不同医疗机构间的业务协作,提高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当然,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用信息技术把大中小医院串联起来,还需要从医院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信息技术支持等几个具体方面开展一些探索。
1、促进医院发展内涵的转变
未来的医院要围绕“健康长寿”的医学模式转变自身发展思路,从医院的内涵上“扩张”,沿着疾病治疗的方向,向涉及健康长寿的生命科学和涉及健康促进的预防康复医学延展,将医院服务功能扩展到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之中,这不但能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更有效的降低技术转化的周期和社会成本。
2、推动纵向医疗联合体建设
政府部门要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医保支付方式、医疗责任分担等联合体建设的政策环境,,为医疗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医院要积极主动突破传统医院的“围墙”,探索“紧密型”或“松散型”的联合体模式,探索联合体中医政管理、经济管理等医院管理新模式,为改革积累经验。
3、规范数字化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数字化医院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大医院、中小医院的技术基础,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和规划、加快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提高资金投入水平。医院自身要加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做好规划,严格遵循规范和标准,减少重复投资,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4、以慢病管理为试点 探索具体实施路径
慢病管理需要不同层级医疗资源的投入,是大、中、小医院医疗服务的交汇点,可以作为串联大、中、小医院的业务切入点。目前可以借助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协作管理为试点,探索信息技术平台支撑下的大医院、中小医院的业务协同模式和具体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