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医疗器械企业从高端产品向低端产品延伸
跨国企业在我国医疗器械高端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医学影像设备和体外诊断等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5%,中国医疗机构每年都要花费巨额外汇进口大量医疗装备。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都采用进口医疗器械,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 的医疗器械是进口产品。具体而言,在我国医用器械领域,约80%的CT 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然而,随着国内大医院高端设备制备需求呈现饱和趋势,高端医疗器械需求增幅放缓。而在“医改”的背景下,农村市场也成为了跨国公司试图争抢的潜力市场,跨国公司为巩固和扩张其在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市场份额,正在积极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本地化研发等手段向中低端市场渗透。比如,GE 医疗近些年大力推行本土化研发,其开发出的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便携式超声仪”为其在中国市场业务的25%的增长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美敦力则通过先投资再合资的方式与山东威高合作运营骨科器械产品,计划通过威高在二、三线城市强势的营销能力和渠道打开中低端市场,同时加紧研发脚步推进本土化进程。
中小型医疗器械出口为主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趋势明显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进口产品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生产的大型精密型医疗器械,而出口产品主要以医用耗材、按摩器具、常规设备等中小型产品为主,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差异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在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随着我国研发、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差距渐渐缩小;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5年首次实现顺差。从出口金额看,欧美及日本仍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而包括中东国家和拉美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仅占我国出口医疗器械产品的百分之十几,这表明欧美发达国家虽然遭遇了经济危机寒流,但仍拥有巨大的进口实力。近年来,我国对欧美、日本的高端诊断仪器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去年我国对俄罗斯、巴西、乌克兰等国家的医疗器械出口金额猛增43%,从而使这些国家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新的热点市场。
从总体上分析,我国中小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优势较大,而高档产品的出口数量小,竞争力也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弱得多。近年我国在黑白B超、彩色B超、国产CT机、X光机、MRI等一批高端诊断成像仪出口方面开始取得突破。不仅中亚国家和印度、东盟国家,就连美国和欧洲也已成为我国主要诊断成像仪的出口市场。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中、低端市场中具有天然优势:如较低生产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享受政策支持的相对倾斜,对本地化渠道掌握的优势等。国内企业主要占据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中、低端市场,一些细分行业出现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较高附加值的产品领域。而在低端耗材和黑白B 超等低端医疗器械领域生产厂家较多,产品区分度低,行业集中度低。迈瑞已经在国内高端监护仪市场占有率达49%,五分类血球仪、全自动化仪和彩超等核心产品的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高端耗材产品龙头山东威高也正在通过与美敦力的合作提高技术和品牌,渗透高端市场。
目前,心血管支架类产品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国产血管支架零售额已经赶超进口支架,并涌现出微创等血管支架领域的领军企业,表明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而且我国自行开发生产的支架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3-1/2,国产支架受到越来越多病患的青睐。
骨科材料包括骨折用固定钢板、螺栓和骨水泥等常规材料。目前国产骨科材料全面压倒进口材料,首次占上风。各地卫生部门和医院加强了医保费用控制,加上进口骨科材料价格太昂贵(通常为国产骨科材料的2~4倍),越来越多病人主动选择国产骨科材料。
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如MRI使用的造影剂每次需要上千元费用,而国产试剂仅需几十元到上百元。两相比较,病人更愿意选择国产试剂。现在我国科华、复星等公司生产的诊断试剂质量已与进口试剂不相上下,所以,国产试剂开始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总之,高端医疗器械由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