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大型汇总数据样本的结果显示,在每5例接受标准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已知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约有1例的LDL胆固醇水平未显著降低。此外,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低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治疗不能预防血管内斑块体积(通过灰度血管内超声测定)进展(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15 [doi:10.1161/ATVBAHA.114.304477])。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汇总了来自7项临床试验的数据,共涉及64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这些患者一开始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随后进行连续血管内超声检查。研究者分析了患者的基线特征、连续血脂谱和粥样斑块负荷。
Dr. Stephen Nicholls
总体而言,647例患者中的130例(20%)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水平出现最低限度的降低,即LDL-C水平在研究期间出现不显著的降低或甚至出现升高。与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相比,这组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稍微更年轻、更肥胖、患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比例较低,并且正在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比例也较低。这两组患者的其他特征相似。研究中使用了多种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允许合用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两组患者合用的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相似。两组患者基线时的粥样斑块负荷也相似。
对粥样斑块负荷的连续变化进行测定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和反应不佳的患者者在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应良好者和反应不佳者的校正后粥样斑块体积变化分别为–0.21%和+0.83%(P = 0.006)。反应良好者和反应不佳者的管腔容积分别降低11.64 mm3和16.54 mm3(P = 0.006)。在反应良好者中,29.8%出现显著粥样斑块退缩,而25.9%出现显著斑块进展;然而在反应不佳者中,仅13.8%出现显著斑块退缩,而37.7%出现显著斑块进展(均为显著性差异)。
研究者表示,尚不完全清楚导致他汀类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因素。所汇总的试验中的治疗依从率均超过90%,因此依从性不可能是导致治疗反应不佳的原因。导致治疗反应不佳的因素可能包括已知的他汀类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和表型变异以及他汀类药物抗炎作用的个体差异(反应不佳患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
研究者表示,许多临床医生目前仍不愿实施全效治疗,即在处方他汀类药物时,所处方的剂量通常低于理想剂量,这可促进斑块生长,进而直接导致心脏病发作增加和血运重建术增加。
该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汇总的数据可能存在残余混杂效应;该研究仅报告粥样斑块负荷而未报告实际的临床事件。研究者此前发现粥样斑块进展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直接关联。
研究者声明从多个药企获得演讲酬金和研究支持。
爱思唯尔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