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的摩——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中年阶段不同的血压变化模式与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相关。
这些变化模式增加了CVD和死亡的风险,在既知的收缩压(SBP)绝对增加幅度与CVD和死亡的联系之外仍存在这种关系。北卡罗来纳大学(查伯山)Natalia Petruski-Ivleva 及同事从针对二种族的多中心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ARIC)研究的数据中,发现了几种SBP变化的模式,并在美国心脏协会的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生活方式和心脏代谢健康2015科学会议上报告了结果。
这项研究纳入了9,882例来自ARIC群体的患者,这些患者有1987年至1998年间四次研究访问的血压记录,而且他们的结局从1987年一直被跟踪至2011年。最后一次研究访问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2年。研究将受试者按照SBP随时间变化的模式应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进行分组,这种分析模型可发现数据中相似病例的分组情况。
结果根据年龄和人口特征以及自我报告的高血压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校正。结局包括全因死亡率,以及冠脉心脏病、心力衰竭和卒中。
在所针对的访问时间段内,该研究一共发现了6种不同的SBP变化模式,其中前3组SBP一直低于140mmHg,而另外三组的SBP水平升高,但升高模式各不相同。约84%的受试者属于前三组,这三组中SBP变化相似,即血压随时间缓慢增加,但均未超过140mmHg。其余患者又被分为三组。一组在SBP仅略低于140mmHg的基础上随时间大幅增加,最终水平高于160mmHg;另一组在所有研究访问时测得的血压均较高,一直高于160mmHg;最后一组中,最初的SBP值较高,研究结束时回落至正常范围。
分析表明,风险总体呈梯度,即SBP越低,CVD和死亡风险越低;SBP一直低于140mmHg的三个组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SBP水平本已较高时进一步大幅增加的模式,以及血压一直偏高的模式均与极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最后一组中SBP降低至140mmHg以下后CHD风险并未减少。
风险较高的三组患者更多的是肥胖、黑色人种、应用高血压药物以及存在糖尿病的患者。他们的平均年龄跟也比血压水平未升高的三组更大。
Petruski-Ivleva女士说,这些变化模式“在绝对SBP水平的基础上,增加了CVD和死亡的风险”。尽管这些血压变化模式的临床意义需要更多的检验,但这些结果仍强调了中年阶段SBP升高的累加影响。
爱思唯尔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