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秀芝 阎 红)题为《恶性梅毒引起的皮肤多发溃疡》的临床病例报告,近日在国际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刊发。这篇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李久宏教授、郭昊医生、高兴华教授、陈洪铎院士共同完成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恶性梅毒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经验,并提醒临床医生,二期梅毒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其特殊类型皮肤表现容易被误诊、漏诊。 李久宏接诊的这位38岁男性患者,1个月前面部、躯干、四肢出现红斑、结节,2周内逐渐转变为脓疱和疼痛性溃疡,被当地医院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并给予甲泼尼龙治疗。患者的病情未见好转并持续加重,出现发热,随后到中国医大一院治疗。李久宏详细询问病史,得知其近1年内有多次非婚性接触,便做了梅毒血清学相关检查,并对皮肤溃疡处进行活检,最后确诊为恶性梅毒。患者接受苄星青霉素肌肉注射治疗,6个月后,患者溃疡皮疹完全恢复。 恶性梅毒又称溃疡结节性梅毒,是一种严重、罕见的二期梅毒。近年来,随着梅毒及艾滋病(HIV)的感染率逐渐增高,恶性梅毒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恶性梅毒一般出现在初次感染后的6周到1年,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奇特多变,易漏诊及误诊。本例报道即因疼痛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被误诊为坏疽性脓皮病。 恶性梅毒虽被命名为“恶性”,但经正规驱梅治疗,控制相关疾病,预后通常较好。该病例的成功救治得益于接诊医生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