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周斌研究组新近发现肝脏血管来源于心内膜,与冠状动脉的发育起源相同。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杂志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为治疗肝脏疾病中的血管再生及肝脏再生提供了新的策略及思路。
肝脏脉管系统是肝脏发育、内稳态和再生的基础。不过,人们还不清楚肝脏血管形成的发育程序,以及肝脏脉管系统的胚胎起源。在周斌的指导下,博士后张辉等科研人员利用能够特异性标记心脏心内膜的多种工具小鼠,开展谱系示踪实验,发现胚胎发育早期的心内膜细胞可以迁移至肝芽部位,形成包绕肝芽的原始血管丛。这些血管丛对肝脏的发生发育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肝脏的进一步发育,原始血管丛逐渐发育成熟,并贡献为成体肝脏中的血管,包括中央静脉、静脉窦、门静脉和肝动脉。有意思的是,这些心内膜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还可进一步转分化为部分淋巴管内皮细胞。
科研人员还发现,在部分切除后的肝脏再生过程中,心内膜来源的血管内皮细胞也参与了血管再生。以往有研究发现,静脉窦也是心脏冠状动脉的起源。而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首次提出肝脏血管和心脏冠状血管存在共同的起源——静脉窦心内膜。研究还显示,静脉窦的心内膜细胞是肝丛的来源,抑制心内膜的血管生成会减少心内膜对肝脏脉管系统的贡献,最终导致肝脏器官出现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