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谭 嘉 通讯员王俊苏)脑外伤患者常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AC),引起颅内迟发性出血、脑梗死及恶性脑水肿的发生,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院长张建宁教授近日在天津市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术大会上报告,他们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TBI(脑外伤)后脑源性细胞微粒(BDMP)的存在,该微粒具有明显的促凝和促血小板活化作用,可以导致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该研究证实了BDMP是发生TBI-AC的物质基础,为TBI-AC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论文已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血液》上发表。
据国内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约有半数脑外伤患者罹患TBI-AC,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达45%。张建宁团队对TBI-AC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在脑外伤小鼠外周血中发现BDMP的存在。BDMP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脑外伤3个小时后,小鼠的血浆凝血时间明显缩短,此时血浆中BDMP的表达最高;当去除BDMP后,血浆凝血时间明显延长。这提示BDMP可能是发生TBI-AC的物质基础。研究人员进而通过脑组织匀浆分步离心的方法首次在体外成功制备出大量的、纯度高的BDMP。后续试验证实BDMP具有很强的促凝作用。
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微粒清除蛋白Lactadherin可以和BDMP结合,并在结合后减弱BDMP的促凝作用。该结果为体内BDMP的清除提供了理论基础,为TBI-A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专家指出,这一基础研究成果将来如果能成功应用于临床,将可大幅度降低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为社会节省大量医疗资源。
本届大会由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等主办,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等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