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张家伟
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对科学家来说仍存在许多未知,但鉴于伦理等限制至今还很难通过实验来深入探究。随着英国研究人员在胚胎研究方面再次取得突破,不少科研人员也呼吁各国监管机构放宽人类胚胎研究的伦理限制,为妊娠失败等问题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利用经基因改造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和滋养层干细胞,再搭配细胞外基质,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一个结构体,它的一些主要特性都近似一个小鼠胚胎。
领导这个团队的剑桥大学教授玛格达莱娜·泽尔尼卡-戈茨告诉新华社记者,这个近似小鼠胚胎的结构体仅发育到了原肠胚形成这一阶段,这次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尝试让它继续发育下去”。
原肠胚形成发生于卵裂之后,原肠胚形成完成后,胚胎进入原肠胚时期,开始器官发生过程。新形成的3个胚层的细胞会组合并发育为器官。
据泽尔尼卡-戈茨介绍,如果要让这个近似胚胎的结构体继续发育下去,还需要第三种干细胞发育成卵黄囊,为胚胎提供营养,但目前这个结构体还没有包括这类细胞,“我们正尝试把这类细胞加入这个系统中”。
也就是说这个结构体尽管实现了突破,但还无法与一个真正的胚胎相比,它只是一个早期发育的模型,能够向科研人员展示胚胎早期发育的一些主要特征,包括不同类型干细胞之间“互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但毕竟小鼠和人类存在很多差异,这个实验能否用人类干细胞来完成呢?泽尔尼卡-戈茨说:“我们相信这个系统能够利用相关的人类干细胞来复制,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鉴于可用来研究的人类胚胎非常难找,如果能够用这个方法模拟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研究人员就有更好的途径去深入研究早期妊娠失败等问题的原因。
涉及人类胚胎的实验往往绕不开伦理方面的限制,目前国际上一个普遍认可的规则是研究用胚胎发育时间不超过14天。泽尔尼卡-戈茨的团队以及美国一个团队去年就分别发表论文说,他们将人类胚胎在培养皿中的发育时间都提升到了10天以上,已经非常接近14天的“红线”。
美国在1979年首次提出14天的限制,在至少12个国家中,这个限制都被写进管理辅助生殖和胚胎研究的法律中,不少科学组织发布的指引也将此视为一条重要的伦理准则。这一限制主要基于一个认识,即14天之前的人类胚胎未分化出神经等结构,“人”的特征还没形成,也就不涉及伦理问题。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教授詹姆斯·阿贾耶指出,尽管有些规定是针对人类干细胞实验的,但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全球的管理机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这些机构最终会决定是否允许用人类干细胞培养近似胚胎的结构体,以及这些结构体能够在培养皿中发育到哪个阶段,“国际上应该就这类实验的管理展开更多对话”。
然而,伦理限制放在人类胚胎发育的哪个阶段才最合适?一些人认为,分离点应该是受精的时刻。还有观点认为,应该是当胚胎能发育成可感觉疼痛的胎儿,在子宫外呈现脑部活动或存活迹象的时候。
泽尔尼卡-戈茨说:“目前针对是否应稍微放宽14天限制还有不少争论。胚胎在14天后会出现不少有意思的变化,而很多妊娠失败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因此我们对这一阶段的认识越深,就越能理解是什么原因会影响妊娠失败。我认为应该就是否放宽这一限制展开公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