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衣晓峰)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主任孙备教授领衔完成的课题《胰腺重大疾病的系列性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日前获得2016年度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阐明了一氧化碳、硫化氢、氢气等气体信号分子家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并发症多,传统外科手术常难以奏效,且外科干预窗口短暂,如果手术指征、时机、方式选择不当,则会进一步加重机体损伤。作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基本医疗手段之一,液体复苏可尽快恢复有效的组织灌注,重建体内氧供需平衡,防治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也是影响预后和转归的关键,但补什么,怎么补,补多少,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孙备通过对该院60余名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发现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以2∶1联合应用晶(胶)体液,可有效恢复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灌注和氧供应,有助患者尽早摆脱死亡阴影。
孙备课题组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一氧化碳的新型金属羟基化合物,能明显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早期组织病理学损伤,显著抑制系统炎症反应,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研究证实,作为一种核转录因子,低氧诱导因子可加速急性胰腺炎早期的炎症损害,而高压氧能阻止低氧诱导因子的活化,显著改善急性胰腺炎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