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胡德荣 通讯员唐元家 谭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研究所沈南教授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Betty Tsao教授、赵健博士领衔的团队,新近联合发现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其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遗传学领域权威学术刊物《自然·遗传学》上。该研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干预找到了新靶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都是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率高,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会造成肢体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病,因症状不被重视,易漏诊或误诊。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主要利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等控制和缓解病情恶化。
上海仁济医院风湿病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合作,利用特异性长片段基因扩增测序方法,发现功能性遗传易感位点rs201802880,该位点位于NCF1的编码区。NCF1是NAPDH氧化酶(NOX2)复合物的一个亚基,该易感位点的突变型会造成NCF1蛋白的氨基酸改变,导致NAPDH氧化酶活性氧产量减少,从而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发现该位点还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沈南认为,此项研究运用一代测序的方法发现功能性致病位点,弥补了二代测序技术上的漏洞,为今后发现多基因复杂遗传性疾病的功能性致病位点提供了新思路;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在自身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找到了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共有的易感基因,为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在临床方面,可筛选和应用能够增加氧化酶活性氧产生量的新药,或者尝试应用具有增加氧化酶活性氧产生量功能的老药,来特异性地干预治疗疾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美国UCLA大学、俄克拉荷马医学研究基金会等多个单位参与了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