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截至目前,实际情况虽未尘埃落定,但此次调查却引起了不少外资医疗器械巨头的惊恐。另一方面,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对外资寡头瓜分高端产品市场份额的情况也早已满腹怨言。
近日,有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商务部反垄断局委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就器械的定价及业务问题向近3000名企业会员征集信息。
医疗设备行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牵涉学科很广的综合性产业,技术门槛很高,跨国医疗器械生产公司无论在技术、设备、人才、资料等领域都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国内医疗器械技术含量较低,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
此项调研并非接受商务部反垄断局的委托,且该问卷主要调查内容是企业是否在进入市场时遇到地区封锁问题,不涉及报道中提到的“商品进口价格、卖给分销商的价格、是否打算上调或下调价格、产品数量和质量、销售手段、员工规模以及生产成本等”内容。旋即,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于8月26日在其官方网站挂出一份对外声明,称协会于今年6月收到过商务部市场秩序司致各相关协会、商会的关于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的调查问卷,随后将此调查问卷发给部分会员企业征求意见。此外,其还将两次调查定义为两次不同性质和内容的调查。且否认报道中提到的价格垄断调查表,称协会从未收到过此调查委托,从未给任何企业发过此表,也不清楚是否有相关部委委托有关机构或行业组织开展此项调查工作。
第二天8月27日,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副局长陈志江也表示,发改委并未针对医疗器械企业展开调查。商务部新闻处人士也于同日表示,商务部反垄断局并未委托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对中外医疗器械企业进行定价调查。
截至目前,实际情况虽未尘埃落定,但此次调查却引起了不少外资医疗器械巨头的惊恐。另一方面,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对外资寡头瓜分高端产品市场份额的情况也早已满腹怨言。
依照投中集团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约1500亿元,同时过去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3%。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最新公布的2012年CT与MR设备市场规模分析结果即显示,西门子医疗在CT和MR设备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而西门子、GE和飞利浦三大外资公司分食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此外,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彩色超声波诊断仪、医用导管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口额超过1亿美元。
就在此次调查风波开始前的不到一个月,知名美资医疗器械企业强生便因为涉及行业垄断而成为该行业“中国首例纵向垄断案”的败诉企业。该案也成为《反垄断法》颁布五周年以来第一起原告胜诉的反垄断案生效判决。继葛兰素史克案揭开药价虚高黑幕之后,强生案引发了人们对洋品牌医疗器械垄断高价的质疑。
受理该案的上海高院最终审理认为,强生公司在竞争不够充分的医用缝线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地位,“限制最低转售价格”行为排挤了有效率的经销商,不仅排除了品牌内价格竞争,还降低了品牌间的价格竞争,构成“纵向垄断”,被判赔偿53万元。
“这一案例的特殊性在于,给了业界一个处理的先例,使得一直未被根除的医疗器械垄断定价纠葛带来了转机。”一位国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市场销售部负责人这样表示。
外资垄断已成事实
今年上半年,我国共从8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医疗器械,总额高达67.98亿美元。当中,欧洲是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最大进口市场,进口额为26.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13%;北美洲为第二大市场,进口额为2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1.61%;亚洲排第三位,进口额为17.24亿美元、同比增长11.73%。三大洲所占比重达到97.57%。
长久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进口国家主要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其中,从美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有彩超、CT、医用直线加速器、MRI和缝合线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有CT、MRI、内窥镜、血液透析机、X光检查造影剂和呼吸机等。从日本进口的产品主要有CT、彩超、内窥镜、医用导管和血液透析机等。
致公党中央调研报告显示,外资医疗器械在三级以上医院占90%以上,二级医院占2/3左右。医院中大概70%至80%高端医疗器械都是依赖进口或外资企业生产。一些大型设备,比如说血管造影机、磁共振、X线、同位素影像设备、超声,基本依赖国外。其次,从耗材角度,比如说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血管支架、神经治疗设备、心导管之类耗材,也基本都是依赖国外的。只是在乡镇、街道的一级医院才多用国产货。
清科统计也显示,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高端产品占比25%,中低端产品则为75%。我国现有的医疗器械行业包括14000家生产企业,40000多家经销商,年市场容量突破3000亿元人民币。而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的平均水平为:高端产品所占份额一般为55%,中低端产品为45%。我国高低端产品的份额划分与国际差异巨大。
针对于此,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峰也曾公开承认,在国内医疗器械设备市场,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主力军,进口产品在中国已经形成销售垄断,通用电气、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家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高端市场,保守估计已经超过了70%。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康广平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描述了这样一个现状:我国企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约为15年。医疗设备行业是技术高度密集、牵涉学科很广的综合性产业,技术门槛很高,跨国医疗器械生产公司无论在技术、设备、人才、资料等领域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国内医疗器械技术含量较低,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
记者在走访天坛医院、友谊医院等数家三甲医院后也发现,在这些三级医院的检查科室中,包括心电图机、CT、磁共振等高端医疗器械中几乎看不到国产品牌,基本被西门子和飞利浦这两大主力品牌所占据。而超声波仪器被外资企业垄断的成分更高,份额甚至超过90%,多为美国GE。上述三大跨国巨头基本瓜分了中国医疗设备的高端市场。
近几年,GE和飞利浦在华的医疗设备业务都出现了两位数增长。而西门子更是雄心勃勃,称其目标是医疗影像设备在华销售增幅高于市场预计的年增长率10%。
全球医疗器械销售额中,美国所占份额为41%,欧盟占27%,日本占14%,中国仅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