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杨静)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方超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杂志《先进功能材料》上在线发表论文。该文将作为封面论文正式发表。该研究创新性设计构建了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载体(MSN)的核酸和化疗药物靶向共递送系统,以小鼠原位结肠肿瘤为模型,成功实现了化疗和抗血管生成协同联合治疗。
肿瘤除可手术切除的适应证外,采用单一方法治疗效果常常不佳。美国FDA近年来积极倡导开发新型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的临床方案。不过药物原型形式联合治疗虽可显著提高抗肿瘤疗效,但由于药物差异的体内药动学行为和药效学水平上的脱靶作用,联合应用通常疗效不佳且毒性显著。
近年来,核酸药物和化疗药物纳米载体共递送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逐渐发展成为纳米药物研究的热点领域。MSN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易于多样性功能化修饰和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已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其作为核酸和化疗药物(如阿霉素DOX)共递送系统的尝试,近年来也开始有一些报道。方超课题组通过调研这些文献发现,DOX从MSN中释放,需高度依赖溶酶体的酸性环境,然而成功的核酸递送必须尽快突破溶酶体的约束实现胞浆递送,这一对矛盾导致DOX在纳米载体进入靶细胞后很长时间,都无法实现肿瘤细胞内高效率释放而进入细胞核,严重影响了两类活性分子的协同治疗效果。
方超课题组发明了基于MSN的新型共递送策略,首次将阳离子聚合物(PEI)通过二硫键“编织”在MSN表面,这一设计既保留和发挥了PEI经典的质子海绵作用,用以核酸药物递送,又克服了已有文献报道中DOX在肿瘤细胞外微环境中非靶向提前释放和肿瘤细胞内低效率释放等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