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有人说,在中国错位就医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想要拉回来并不容易。一年前,政策制定者决定尝试一条破解无序就医的新路,让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抱团”发展,“医联体”这个新名词也由此渐渐为人所知。一年后的今天,医联体服务模式在北京到底进展如何?若大规模推广还有哪些难点需要攻克?连日来,记者以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为样本进行了一番采访调查。结果表明,政策实施效果与设计初衷尚有较大差距。
观念:近四成民众小病仍去大医院
床位:长期满员 排队患者信息写满六页纸社保:医联体内社保卡未选定医院也能报销
朝阳医院本院的床位数只有1400张,每天超负荷运转,患者总抱怨住院难,一些热门科室患者甚至要等上数月才能等到床位。2012年11月,由朝阳医院和其周围10家医院组成的医联体成立之初的设想是,朝阳医院与周边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打造成“医疗联盟”,总床位数达到约3100张,联盟内的各级医院将通过双向转诊等方式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统筹利用。
尽管政策目标是医患双赢,但出于对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的不信任,一些患者对自上而下的转诊十分抵触。在东三里屯社区住了40多年的李阿姨对只有一条马路之隔的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太多好感,“我很少去,大病就到朝阳医院看,小病就让孩子们去给我买点药。以前,在朝阳医院住院时,大夫也劝我转到下面的社区医院,儿女和我都不同意,小医院大夫、设备、技术水平跟大医院没得比”。李阿姨说。
根据北京商报与零点指标数据公司共同进行的调查,72%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社区医院就诊过,28%的受访者从未在社区医院就诊;只有一半的被调查者患上感冒等小病会首选社区医院,近四成患者仍然会选择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在社区医院看过病的28.2%受访者对医生水平不太满意,另有7.1%受访者表示非常不满意;有超过六成的受访者对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过半的受访者对社区医院药品种类不满意,足见在一些老百姓的传统认识和观念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然未能摆脱落后的帽子。
卫生部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孙东东认为,发展医联体,首先要改变患者“基层医院水平低”的观念,同时让基层有一支合格的人才队伍,并在工资待遇、晋升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床位:长期满员 排队患者信息写满六页纸
转诊的另一难题是社区医疗机构的床位限制。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在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内的7家社区机构,只有2家有病床,其床位数量也非常有限,没床就无法转送住院的患者。记者以正在朝阳医院住院病人家属的身份走访了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卫生中心二楼的住院部医生办公室,一名大夫给记者看了长达6页的排队等候住院患者名单。据这名大夫介绍,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100张床位,包括单间、双人间和三人间,由于附近没有其他大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以这里的住院床位常年爆满。在其记录排队者的本子上,大夫写下了记者家“病人”的姓名、性别、病症、是否能够自理、是否享受医保等信息,并记下记者的联系方式,称有病床后会通知家属。
记者看到,在记录等候患者信息本子的满满6页纸上,每页大致记录8-9个等候住院的病人信息,由此估算,等候住院的患者达50人左右。当记者询问:“八里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是和朝阳医院属于医联体吗,那我家人从朝阳医院转院是否享受优先权和更多便利?”这名大夫回答:“这没有多大关系。”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院的住院部一直没有人联系过记者。
社保:医联体内社保卡未选定医院也能报销
在朝阳医院医联体刚刚成立时,曾有外界对转诊的社保问题心存担忧。据了解,朝阳医院等大部分三级医院属于A类医院,在医保定点医院选择方面不受限制,但是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要受医保选择的限制,如果想去的二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属于社保卡上所选定的医院,应另行通过所在单位修改社保卡信息,许多患者会因这层麻烦而直接选择到三级医院就诊。
市人保局副巡视员蒋继元此前曾公开表示,未来医保政策、流程将根据医疗联盟的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例如,原先参保者除A类大医院外,须选择定点医院方可享医保待遇,以后或将探索在联盟内部就医即可享医保,但新政究竟何时能实施,还没有具体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