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擦鞋的孩子也在和你谈论股票时,股市离崩盘不远了。
这是股票圈内的一个经典段子。而当我们的身边穿梭着越来越多的天使投资人之时,互联网泡沫也可能不远了。
面对初期丰厚的利润回报,各行各业的有钱人丢弃主业,跻身投资行业,随他们而来的大量低成本游资,炒高了公司估值,加快了创业公司的烧钱速度,却没有带来预期中的利润。这一幕,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情形何其相似。
在繁荣的外表下,非理性很难迅速让位于理智,但我们不能总指望在每一轮的博傻游戏中,随时都有傻瓜愿意付出更多的钱来接盘。
从旧金山湾畔高地上的别墅中望出去,宏伟的金门大桥尽收眼底,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欣赏到美国海军特技飞行表演队“蓝天使”(Blue Angels)的精彩表演。
自2007年从台湾移民到美国至今,49岁的Jason·王在这座名为“力源”的别墅里,用功夫茶和牛轧糖,接待过近百位怀揣梦想的年轻创业者。
7年来,Jason·王作为独立的天使投资人,一直在大旧金山区活跃,先后用数千万美元投资了20余家小型创业公司,虽然可能有10多个项目的投资难以保本,甚至最终打水漂,但少数几个项目带来的高额投资回报,让他还是赚多赔少。
回首3年前,Jason·王感叹最多的是那时真是投资的好时期,投资人理性,创业项目清晰,有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一下子就捕获投资人芳心,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即时通信工具WhatsApp和商务租车应用Uber等优质项目,就是在那段时期脱颖而出。但当谈及硅谷现状,他形容自己的心情恍若被来自太平洋(601099,股吧)的寒流吹拂过。
Jason·王介绍说,“大量低成本资金涌入,推高了创业公司的估值,动辄成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融资,让市场表现出过热症状。与此同时,一些拿到天使投资的创业公司因为盲目扩张,烧钱太快而不得不继续融资。”他认为,大量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基金在其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于是,这位台湾人有意减缓投资节奏,蛰伏一段时间再入场。也正因如此,在半年内他旧金山湾畔的别墅近冷清了下来。
第一章 中美巨头同时预警
没有人敢断言Jason·王的观点一定正确。在乐观者眼里,热衷于复制成功的投资人永远坚信创新力量才是改变世界的主旋律;但在悲观者看来,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盲目乐观,正在让市场接近新一轮泡沫。
硅谷巨头同时发声
感叹投资过热的不仅有Jason·王,互联网公司的天价估值和动辄出现的大规模融资,也在近期引发了一些投资界著名人士有关“硅谷已经出现泡沫”的担心。
《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日前报道称,被视为硅谷最明智,且备受尊敬的风险投资人比尔·格利(Bill Gurley)对硅谷敲响了警钟。他指出,当前的投资环境令他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泡沫,“硅谷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这是自199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他把原因归咎于“大部分投资人无所畏惧,每个人都很贪心。”
对于格利的这番话,连线网站(Wired)给出的评价是,“终于有人说出了人们的担忧,他让一部分硅谷人长舒了一口气!”
比尔·格利是风险投资公司基准资本(Benchmark Capital)的高级合伙人,曾对Uber、在线餐厅预订服务商OpenTable,及免费房地产估价服务网站Zillow等多家初创企业进行投资。基准资本还是阅后即焚应用Snapchat和商户点评Yelp及多家硅谷初创企业的投资方。
格利表示,私营企业通过融资获得巨额资金,但当你拥有大量资金时,你就必然将其花掉,所以,企业在不断提高“烧钱率”。
联合广场风投的弗雷德·威尔森(FredWilson)对同行的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我们投资的一些公司,每月烧掉的现金多达几百万美元,这种烧钱节奏让我感到不安。”威尔森投资的项目包括Twitter、网络签到Foursquare、社交游戏Zynga、轻博客Tumblr。
硅谷知名风投大师安德森·霍洛维茨基(AndreessenHorowitz)则表示,现在的新创科技公司烧钱速度惊人,一旦市场形势变化,许多公司将会“蒸发”。他在Twitter上写道:“市场必定会扭转方向,我们将会发现谁在裸泳。”
霍洛维茨基是网景浏览器创始人,也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风投机构的合伙人,他投资的著名网络公司包括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Foursquare,以及闪购网站Fab等。
在较早时期的2012年,支持“泡沫论”观点的美国Broadsight科技咨询公司创始人阿伦·帕特里克(Allen Patrick)曾为互联网泡沫拟定了10条“确认标准”:1.大公司为收购新事物埋单;2.有人预警泡沫产生;3.科技公司的前雇员创业时会没有任何理由地获取投资;4.为了创业公司,会有大量投资基金公司逆向诞生;5.公司仅凭PPT介绍就可获得资助;6.MBA们纷纷离职,自己创业;7.出现大市值公司上市;8.银行为新事物炒作市场,开设创业基金,将养老的钱投到里面;9.出租车司机开始向你建议买此类股票;10.受宠的新生事物开始购买传统公司。
帕特里克认为,按照这套标准,当下硅谷的情形与1999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局面如出一辙。
经纬创投的提醒
硅谷方面敲响了警钟,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投行圈内,也有人发出了强烈的预警。
9月23日,在签完今年前三季度内的第45个项目后,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给经纬系CEO们发了一封内部信,他指出,“在过去的9个月中,你们可以感受到创投圈正在变得无比疯狂,之前不太常见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融资极其平常,融资额屡创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节节攀升。现在看起来,盲目乐观是非常危险的。”
张颖不是在无病呻吟。经纬创投成立于1977年,在美国是和红杉资本、凯鹏华盈(KPCB)等齐名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2008年10月,经纬创投进入中国,张颖和易趣网创始人邵亦波共同担任经纬创投中国基金的联席管理合伙人,发展迄今,这家老牌创投在国内投资了190多家公司,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有30家公司在融资或并购(M&A)或准备上市。
手握着这么多家公司以及背后频繁发生的交易,经纬创投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拥有丰富投资样本的“大数据”机构,因此,张颖能够随时从大量的投资案例中感知市场上的任何风向,而他对所有主流投资机构的策略,甚至每一个普通合伙人(GP)个人倾向的细微变化都极其敏感,也就更容易对市场的趋势作出预判。
张颖看淡市场前景的依据是,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4年第33次创下新高,但繁荣背后存在着极大的隐患。而在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成分股中,约有47%的个股相比过去12个月中的峰值至少有20%的跌幅。
张颖还在信中说,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季卫东在近期分析过去20年标普500指数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相除的比率数据后指出,今天的这一指标接近或者超过100%,而此前两次出现近似数值的指标时,分别为1999-2000年的第一次网络泡沫破裂和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据了解,这个比例是“股神”巴菲特提出来的,被认为是衡量(股市)估值最佳的“单一指标”,而巴菲特现在的投资资合中现金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季卫东认为这或许也是一种避险信号。
今年上半年,华兴资本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光”,完成了数十个项目的交易,团队规模也在继续加大,这些都反映出了中国互联网投融资市场的火爆程度。虽然如此,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仍表示,经历了今年前三季度的疯狂后,投融资市场将降温,他认为海外资本市场的调整是大概率事件,不可能持续攀升。
第二章 科技泡沫正在吹大
对一些创业者和投资者而言,第一代互联网泡沫破灭依然是一场梦魇。
1999年,硅谷很多新创公司千方百计贴上网络标签,以便自己能够轻易地获得风险投资,然后加大公司支出,大量扩张员工特别是销售人员,提高公司营收。原酷6创始人李善友对这段经历的描述是,互联网经济是新兴经济,不需要赚钱,只要花钱,因此在招聘的时候,不是看你赚过多少钱,而是看你花过多少钱,花钱越多,越受重用。
2000年4月,梦魇突至,纳指暴跌924点,以20%的跌幅创下纳市史上之最。接下来的1个多月,纳指从5084点狂泻到1300多点。当年,美国有210家互联网公司倒闭,千百亿美元资产灰飞烟灭,其中,思科市值从5792亿美元跌至1642亿美元,雅虎从937亿美元下跌至97亿美元,亚马逊从228亿美元下降至42亿美元。中国3大门户巨头也未能逃脱此难,新浪股价一度跌至1.06美元,搜狐曾跌至60美分,网易更是因为股价一度长期低至1美元以下而差点被停牌,e国和FM365等中国互联网公司淡出市场。
14年后,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投资人又开始吹出新一轮泡沫。
充盈的低成本资金
2014年6月9日,张亮(Allan Zhang)和他创办的Trustlook公司对外募集Pre-A轮资金,两天后,张亮的募资数额达到265万美元,轻松超过了200万美元的预期目标。到了7月1日,Trustlook账面上的融资额接近300万美元,最终,张亮不得不宣布不再接受任何融资请求(已经汇出的除外)。
3周时间内,张亮轻松地为Trustlook储备了充足“子弹”,这固然与其创业项目受到青睐有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硅谷的低成本资金太过充盈。普华永道就发布报告称,美国风险投资家们把大量的钱投入科技公司。
与1999年情形不同的是,当时,全球对“千年虫”(计算机计时由两位数的10进制替换为四位数的10进制)的恐慌,催生出对IT技术的大量需求,科技公司因此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厚爱,资本源源不断地流过来。
而今天硅谷的投资主要发端于2008年华尔街爆发金融危机后,美联储3次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QE),上千亿美元新钞流入市场,导致美国流动性极其充裕。而在今年内,石油降价,黄金失去避险功能,美国经济逐步回暖,美国政府执行强势的美元政策等因素,又使得游走在海外的美元纷纷回流,于是,风投市场被相当多的美元资本包围。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风投公司的砸钱规模在今年第二季度异常地飙升至130亿美元。这是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第二大的单季风险投资总额。2001年第一季度,风投总额为131亿美元。而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的数据,最近5年的资金投入保持在200亿-300亿美元区间,但在2014年上半年,风投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230亿美元,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且没有迹象显示这一趋势正在减退。
需要指出的是,在硅谷大量的低成本资金中,有相当部分来自于中国。
据报道,反哺硅谷创业公司的中国资本中,除了纪源资本、启明创投、金沙江创投、晨兴创投、红杉资本等明星公司,华为、中兴、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大公司,以及创新工场等风投机构也纷纷在硅谷设立投资部门,通过投资布局海外市场。
美国市场钱多多,此时的中国更是一片浩瀚钱海。
从2013年开始,“克强经济学”指导下的中国经济进入调整结构阶段,以往的房地产、钢铁、光伏和石化等“吞金巨兽”开始调控,制造业又利润过低,这就把相当部分社会资金推向风投市场。一批来自于煤炭、钢铁和房地产等行业人士组成的风投大军越来越壮观,很多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纷纷加入风投行列,很多企业家变成了投资人。
据不完全统计,单在2014年上半年,腾讯对外收购累计耗资300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则豪掷455亿元。两者合计对外投资了755亿元。
但是,2014年腾讯和阿里的投入不可复制,以后不可能每半年都掏出755亿元巨额资金。有分析指出,少了不计成本的战略投资人,其他的游资热钱不可能长期支撑市场。
估值虚高
突然冲高的风投数据自然会引发美国投资界的关注,很多人从中注意到,虽然单季度的交易规模增大,但投资交易个数的增长率低。这就意味着,大笔钱流向了少部分公司。阿伦·帕特里克将此精辟地描述为,“泡沫就是过多的资金追逐资产,并生产更多的资产,然后需要找一个更大的傻瓜来买。”
2012年5月18日,Facebook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场估值1040亿美元,市盈率为107倍,超标准普尔500指数中99%的成分股。第二季度,打车应用Uber在B轮融资中获得12亿美元,由此创造出硅谷最大规模融资,公司估值达到182亿美元。而其在2013年的净营收为2.15亿美元;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集团估值高达1680亿美元,市盈率为40倍,比同期的eBay(市盈率为16倍)和腾讯(市盈率为20倍)都高得多。
还颇为奇怪的是,那些没有好看收入的公司也能获得高估值。
2014年2月20日,WhatsApp被Facebook斥资190亿美元收购,而前者的收入估计在2000万美元左右;瀑布流图片网站Pinterest在获得2.25亿美元的融资后,其估值超过38亿美元,但在传说中的它年收入只有900万至4500万美元。而收入为0的Snapchat的估值高达36亿美元。
不仅如此,更荒唐的是,闪购零售商Fab.com在去年11月融资1.65亿美元,总计获得3.36亿美元融资。此前这家公司裁员440人,并且,因为闪购模式被证明行不通,这家公司摇身一变成了同性恋社区。美国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Insider)为此点评称,“上一次看到投资者对没收入的科技公司趋之若鹜还是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灭前夕。”而以App Store的新应用Color在2011年4月获得4100万美元融资为标志,美国市场分析网站Market Watch专栏作家特蕾莎·帕勒蒂(Therese Poletti)断定“硅谷处于新一轮泡沫当中”。
对于知名移动互联网公司纷纷获得天价估值,其他新创科技公司的融资规模也动辄超过千万美元的现象,比尔·格利抱怨说:“有些风投进入市场甚至不再是为了挣钱,只是一味想在初创的较前期投钱进去。”国内某风投公司分析人士也称:“现在找一些初创的互联网企业谈入资,创业者对自己的估值非常高。三五个人的一家小企业,可能第一轮融资就要求几千万,问他为什么估值这么高,其理由是,与我的模式接近的比我融得更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泡沫心态,他的报价不是基于自己本身的价值。”
清科集团创始人兼CEO倪正东讲述了他前不久亲身经历的疯狂事:投资经理告诉我,有一家公司特别好,可以融200万元人民币,占10%的股份。我说很好,投!但到了晚上,投资经理跟我说,某一家著名VC要投150万美元,还是占10%的股份。也就是说同样是拿10%股份,他们的投资额是我们的四倍还多。
虚高不长久,傻瓜不常有。当炒作的资本供给不上时,泡沫自然会破灭。Facebook在上市后3个月,股价跌破发行价的38美元到了18.05美元的低位,公司市值蒸发500亿美元。这一度被视为社交泡沫破灭的一个信号。而阿里巴巴在上市后的4个交易日内,股价节节下挫,公司市值蒸发100多亿美元。
烧钱太快
比尔·格利认为,企业当前的烧钱率达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资金消耗率远高于2000年的泡沫破灭前期,在赔钱公司工作的人数也是1999年以来最多的。而这些人对于在一年内砸掉数百万美元的企业工作不仅没有危机感,反而到处都洋溢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
投资人在投资案例中发现,创业公司融资额增长最快的阶段,已非早期的天使投资或A轮投资,现在,硅谷投资人最青睐处于扩张或后期融资阶段的公司,其中有部分公司处于IPO前夕。而这些公司往往最能烧钱。
容易到手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正因为钱来得太多,且不那么困难,所以,面对到手的真金白银,创业者变得大手大脚。
派发出了充裕资本,投资人不愿看到创业者把这些钱存在银行里。为了讨好对方,创业者为了迅猛烧钱,一方面会加大对市场推广的投放;另一方面往往会大举扩张公司规模,而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在短期内扩张过快,又会出现人浮于事的公司病。
安德森·霍洛维茨基指出,增加员工数量是一个比较快速简单的方案,不过一旦新公司变得臃肿,他们的执行力将会下降,管理上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并且,烧钱过猛,将会导致科技公司无法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霍洛维茨基的观点引起了比尔·格利的共鸣。后者回忆起他读过的《雀的喙》(Beak of the Finch)一书及由此产生的体会时说,温暖的洋流能带来充足食物,海鸟不需要努力觅食就能存活,但当食物数量回归常态,年轻的海鸟则会因为失去了觅食能力而无法存活。因此,格利认为初创企业接受过多的资金,意味着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不通过自身盈利而生存。
同为资深风投人士的弗雷德·威尔森同样担心所投资的公司,他对创业者说:”你得产生实在的利润,创建一家不用巨额的投资资金也能够维持的公司,必须学会用传统的方式创造价值。“据称,威尔森正在撤回过多的投入资金,以迫使创业公司能够端正态度,正视自己的发展。
第三章 这一轮泡沫一定会破?
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每隔一段时间,业界都会有“泡沫来临”的警报声响起,但近一两年的警报声趋紧——除了前述硅谷著名人士和张颖等人,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著名经济学家叶檀和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杜永波等业界知名人士都卷入相关讨论,并且认为互联网泡沫正在逼近。
但是,承认泡沫存在是一回事,破灭与否又另当别论,毕竟,和2000年相比,今天的世界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种泡沫在本质上也有很大区别。
腾讯财经分析认为,2000年3月10日,纳指创下5048.62点的历史高位,较一年前整整上涨了1倍多,而目前纳斯达克指数较一年前的涨幅约为23%左右,今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了幅度明显的调整,远达不到“疯狂上涨”的程度。此外,这一轮助推科技股上涨的主要力量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以前则是以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为主。比较而言,今天的投资热情比14年前更趋理智。
美国风险投资公司Y孵化器(Y Combinator)合伙人保罗·格拉汉姆(Paul Graham)就认为不存在投资泡沫,新兴公司无需为业务模式担忧。他说:“目前的确有很多失败的新兴公司,但这并不是泡沫的定义。一般来说,泡沫是指大量资金投向失败的新兴公司,这种情况现在并未发生。”
而从具体公司的角度来看,这一轮科技行业的兴起,尽管大量的初创公司还未实现盈利,但商业模式却得到专业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大量的用户和流量在未来有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收入,这和10多年前的“互联网泡沫”时期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很多公司不仅不盈利,商业模式也很难经得起推敲。
活跃在网络上的金融分析师陈凯歌也认为,今天的互联网环境和2000年时大有不同。那时,无论是广告、宽带、物流等都处于发展极不完善的阶段,缺乏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今,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比以往更加清晰,比如游戏、广告和电子商务等,各个聚集到人气的互联网企业获得收益均有方法可依。所以,国内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泡沫蔓延的趋势或者是可能性,一方面是形成了以电商、社交、搜索、安全,以及视频等行业的主流消费和盈利模式,各个主要的互联网平台基本上都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另外,国内的互联网领域消费和投资市场也越来越成熟,用户规模越来越大,对互联网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