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①患者主要表现坐骨神经干性症状,开始时为臀后疼痛、酸痛。疼痛渐可放射至大腿后 侧、小腿后外侧为典型症状;②拇指触诊臀部坐骨神经出口部体表投影处有明显压痛,压之可向下肢后放 射,但腰部一般无压痛点及阳性体征;③直腿抬高试验、屈颈试验、下肢内旋试验阳性;④结合相关检查 应排除脊柱病、肿瘤、妇科盆腔疾病等。
1.2 -般资料观察病例为201 0年1 0月—2013年 10月本医院33例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患 者。排除腰椎病或其它疾病引起的腰臀痛。男21例,女1 2例;年龄28 - 59岁;病程7天—1年:伴干性坐骨神经痛者1 5例。
2.治疗方法
让患者侧卧,患侧在上,于臀部坐骨神经出口部体表投影处触按,弹拨,找到受损的软组织,体会其 深浅、大小等。这时患者可感觉明显酸胀或放射到下 肢;若痛点(放射点)深、定点佳,取3寸长针(规格: 0.35 mm×75 mm)3枚,在触及最痛点直刺1针,深约2.8寸,后左右或上下旁开1寸各辅1针,深 2.5寸,针尖朝向主针,捻转得气后留针。若痛点明 显、面积大,可予五针齐刺,主针长针应减细(规格: 0.30 mm×75 mm),后左右和上下旁开1寸各辅1针,针尖朝向主针,捻转得气后留针。若臀部肌肉厚实、梨状肌僵硬者,采用消毒过的火针,可将艾条切成2 cm左右长艾炷为1壮,套于针柄上,点燃,让其燃尽,反复3~5壮,以针尖温度400C为妙,待针 温减退后出针,完成治疗。注意事项:皮肤与艾炷之间不能太近,同时应在皮肤与艾炷间放置薄纸片,防 止烧烫伤皮肤。每天1次,治疔5次为1疗程,休息2天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统计疗效。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体征阴性,行走自如,恢复正常工作。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臀部无明显疼痛,体征转阴,能恢复工作者。好转:症 状部分消失或减轻,仍有阳性体征,但较治疗前有明 显改善者,并在后期结合手法推拿、封闭治疗可痊 愈。无效:经治疗症状及体征无变化者。
3.2治疗结果痊愈1 8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 4病案举例李某,55岁,因臀痛伴右下肢后侧放射痛3周 到诊,有跌倒外伤史,现臀部针刺样疼痛并向右下肢 放射痛,曾多次到外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针灸、推拿、电疗、封闭治疗效果均不佳,到诊时查:腰部疼痛,臀后肌群中点深压痛、酸痛,疼痛可放射 至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约 500,下右肢内旋试验阳性,诊断: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综合征,予上述齐刺加温针治疗1疗程,放射痛明显减轻,治疗2疗程而愈。2月随访未复发。
4.讨论
坐骨神经出口是由骨盆后壁的多层肌肉、韧带以及血管和疏松的结缔组织形成一骨纤维管,其周围解 剖关系复杂,易因臀部外伤、慢性劳损、寒冷、潮湿 环境以及不正确手法推拿等刺激引超,造成深层组织发炎、水肿、充血,最后致纤维粘连、瘢痕形成、肌肉变性等,增加了局部组织内压;缩小了盆腔出处有效空隙,致嵌压其间的坐骨神经,发为此病【1]。结合 病因,本治法利用针灸、温灸方法双重作用刺激压痛点(神经压迫点),利用温度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及 周围组织等部位,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以阻断神经 冲动的传导或解除压迫,故可治本,这与椎间盘射频 热凝靶点消融术的原理是一样的。 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数是由于劳累闪挫、 臀部扭伤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结为痰瘀,痰瘀阻于足太阳膀胱经,气血痹阻,不通则痛。发为本病,因 此,临床治疗上遵循这一病机,采用局部针刺方法,直达病处,通其经络,调其气血的作用,故可治疗疾 病。 齐剌,是十二刺之一。 《灵枢·官针》说: “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刺针感强,局部 刺激量大,主治范围小而部位深的疼痛。若本病灶于深部,范围小,可用齐刺刺之,应用温针,可散寒化 瘀。扬刺,也是十二刺之一, 《灵枢·官针》说: “扬刺者,正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2】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故应用本法加温针可导塞邪外出,方可治愈。 两刺法结合艾炷套于针尾燃烧温灸,使艾之火力借针体直接作用病变部位,促进局部气血流畅,邪散瘀行,达到经脉通而不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