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是近年来学者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GT作为GIST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在GIST分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其对GIST患者预后评估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多。本研究收集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T检查并行手术及病理诊断的GIST患者资料,统计其CT征象特点并结合随访情况,分析CT征象与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收集2001年2月至2008年8月在我院行CZ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原发GIST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随访资料。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4-77(平均54.3)岁。肿瘤来源于食管1例,胃20例,小肠12例,结肠4例,肠系膜1例。
本组病灶均完整切除(包括原发肿瘤、肝转移灶、以及所能发现的种植转移灶),切缘距肿瘤3cm以上;对术中所能发现的淋巴结也予以切除二肿瘤生物学危险性根据病灶最大径及核分裂像进行分级3一:其中高度危险性11例,中度危险性13例,低度危险性10例,极低度危险性4例。
二、CT检查方法
检查前禁食6-8h,中上腹部扫描前30min口服1%}2%泛影葡胺500ml,扫描前再服300ml,盆腔病灶扫描前用1%}2%泛影葡胺1000ml灌肠。23例采用采用东芝Xpress/sx螺旋CT机进行扫描,15例采用东芝Aquillion64层螺旋CT机扫描。扫描条件120kV,250mA,矩阵512x512,层厚0.5mm,螺距为1。中上腹部病灶采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先平扫后再作动脉期和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用优维显300(Uitravist300,碘浓度300mgI/ml,德国先灵公司),总量按1.5ml/kg体质量计算;采用ENVISIONCT高压注射器,速率3ml/s,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27s开始动脉期扫描,60s开始肿瘤静脉期扫描。盆腔病灶行螺旋CT常规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60s开始扫描。
三、CT征象的判断标准
所有患者的CT片由两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阅读。(1)生长方式:向腔内生长为腔内型,向腔外生长而无突人腔内为腔外型,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为壁间型。(2)病灶边界清晰程度分为3级:清晰、部分清晰、不清。肿瘤边缘呈光滑细线状则定义为边界清晰;边缘毛糙、模糊则定义为边界不清;边缘部分呈光滑细线状部分毛糙、模糊则定义为部分清晰。(3)坏死:CT平扫肿瘤内部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未见强化部分定义为坏死。病灶内坏死灶的显示情况:按CT显示瘤灶内坏死区的形态和大小分为大片状坏死灶(坏死灶最大径大于2cm),斑片状坏死灶(坏死灶的最大径I}2cm)和小点状坏死灶(坏死灶最大径小于或等于1cmo(4)病灶强化的形式:分为明显强化(病灶增强后静脉期的CT值比平扫增加大于或等于30HU),轻度强化(病灶增强后静脉期的CT值比平扫增加小于30HU)oCT值为感兴趣区(regionofinterest,ROI)的平均CT值,ROI为圆形或椭圆形,避开坏死区及明显的血管,尽可能选取更多的肿瘤实质。(5)溃疡:为肿瘤胃肠道腔侧面的局部缺损,可呈裂隙状深人肿瘤内部,可见气体或肠道对比剂进人。(6)周围侵犯:包括肿瘤向周围脏器及肠系膜侵犯。若肿瘤与周围脏器界限不清,受累脏器壁增厚而分界不清或形态不光整则定义为周围脏器侵犯;肠系膜侵犯表现为肠系膜或肿瘤周围脂肪密度增高或内见条状软组织密度影。
四、术后随访
以第1次手术时间为开始随访时间,无论何种原因死亡则为随访结束。统讨一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边界、密度、瘤内坏死、钙化、溃疡形成、强化情况,肿瘤周围侵犯、远处转移等CT征象。
五、统计学方法
所有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CT征象与生存率对比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