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移动医疗及其背后的资本圈可谓是热闹非凡,先有春雨、丁香园等千万融资,后有PAT一词突然升温。为争夺医生资源,互联网大佬们已经达到白热化的地步。
尽管移动医疗圈子风生水起,然而对于医疗圈的人来说,生活似乎并没有因此发生太大变化。以春雨、平安等轻问诊模式切入的移动医疗,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在线咨询平台,通过众包抢答等手段激励医生答题的热情,同时以用户评价来约束督促医生的服务质量。但是,只要对这种在线“轻问诊”方式略有尝试过就知道,仅仅通过类似“淘宝客服”式的询问,是不可能替代医生与患者面对面问诊查体的看病过程,由此产生差错和风险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同时,在线交流建立的这种“弱关系”除了对医生有稍许经济上的补贴之外,无法看到其对医生(在线问诊的服务提供方)更多益处。
移动医疗的价值难道就仅仅是轻问诊吗?答案显然不是。
其实在医疗圈内,很多专家也都把目光放在移动医疗上,一直在关注相关动向。对于移动医疗,医生的主要需求在于,利用移动技术实时、远程、迅捷的特点,方便自己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一些医生甚至已经开始带着自己的学生,亲自动手开发一套为自己科室或课题服务的移动管理工具,但这对于绝大多数医生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这就是医生们的强需求,也给很多从事移动医疗创业的团队提供了机会。比如,“蓝鲸医生助手”的APP已经应用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渐冻人随访项目中,利用手机APP进行远程、实时和持久的患者随访,项目试运行几个月下来,科研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完整性都非常让人惊喜,相关研究结果已投至国外学术期刊上。
当我们再看到受风投追捧、被创业者跟风的“轻问诊”模式后,更多的时候,医生需求的深挖是放在诸如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等之前,更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在目前医疗环境下,移动医疗应该发挥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