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个现象,不做医疗的在使劲地谈医疗,而我们学医的,在使劲地谈将来的产品和渠道,有些错位。”2015年1月31日,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的主题演讲,用一种对当下医疗界的困惑,拉开了"reMED 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的大幕。
这场以"重构医疗生态"为主题的论坛,戏剧性地碰撞出一个鲜见的词汇:"医院去中心化"。移动互联技术以颠覆之势,在各行各业摧枯拉朽,对于资源集中、密不透风的医院而言,这股技术的弄潮儿为医院的未来提出了另一种可能。
论坛的巧妙之处是,请来了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互联网医疗企业的精英、智能硬件开发商、投资者以及医疗媒体等领域的意见领袖。让"医院去中心化"的讨论像一锅麻辣生鲜汇,热闹非凡。
创业新锐大谈"医院去中心化"
开场不久,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就抛出了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话题:"医院去中心化"。在他的创新体系中,改变和打破一直是最醒目的两个关键词。
援引德勤的《2020健康报告》,张锐提出在未来患者将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神",并且对自己的肉身具有知情权和处置权。在技术方面,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技术动因是基因检测、量化自我和精确医疗。在这三个动因基础上医患之间会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大量接触,在线病人将会指数级的增长。
三个技术动因,投射到现实的医疗流程中,又将转化为未来医学发展的三大趋势。
首先是专科化,这个趋势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已经逐步实现。在大量专科连锁医院出现的同时,第三方检验机构也将医院里面的检查、诊断的功能剥离到医院之外。而类似张强医生集团这样的第三方手术中心,让医院的核心功能得以在院外实现。
其次是碎片化,近日北京市出台允许大医院医生开设个人诊所的相关规定,就是将一些大型医院常见的功能离散和肢解到个人诊所里面,形成便利店诊所。在美国,沃尔玛已经开设六千家诊所,处理一般常见的外科手术、皮肤科以及疫苗问题。医疗上门的O2O服务会让这种碎片化服务越来越多。
最后是网络化。在这里,张锐再一次描绘出了他心目中“医院去中心化”的蓝图:智能硬件让患者的数据采集更加便利,互联网跨国、跨境、跨学科会诊将成为常态,第三方检验、基因检测公司大量出现,医患之间将跨越医院实现点对点的链接,而支付也因为网络的存在而更加便利。
"今天我们看到那么多大型三甲医院,会成为什么呢?会成为急重症的处理中心,会成为疑难症的处理中心,会成为大型手术中心,会成为医学的科研中心,会成为公共卫生危机的一个管理中心,这是我对未来主要三甲医院的预判。"
演讲的最后,张锐如此定义了未来将从"医疗中心"神坛上走下来的大型三甲医院。
科技改变的只是中间环节
论坛上,张锐提到了医院创新的两个方向:一是颠覆性创新,大型综合医院会改变成专科诊所,会进化成医生执业诊所,并且进行以家庭为中心进行的照护。二是延续性创新,就医流程会因为科技而加速,就医体验也会随之改善。
而来自大型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们似乎更认同第二种创新方式。
“不管加什么辅助的词语,医疗是医学,它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互联网技术或者物联网技术只是像当初的CT、核磁、B超等一系列新技术,会促进医学的发展,但不能颠覆和改变医学的本质。”
在将近半小时的发言中,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多次强调了医疗和人的关系。他认为技术改变的只是中间环节,而医疗服务的两端"医"和"患",以及医学本身,是不会被颠覆的。而在他的互联网医疗理念中,以人为中心的Real-Life Health才是医学发展的理想状态。
Real-Life Medicine、Real-Life Health可以翻译为实景医学、实景健康。指的是任何一个居民和患者在自然状态下,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人员实时进行疾病健康的诊断、监测和治疗的创新模式。在家庭通过各种现代设备,跟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中心医院形成完整的无缝隙的连接,涵盖了医学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可以实现。
同样是身为公立三甲医院的管理者,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兼党委书记刘建从院内管理的角度阐述了互联网和医疗的关系。“支付宝进入医院以后,我们提出友谊医院是五十年代建院,像搭积木一样,不停地搞建筑。现在医院里像迷宫一样,能不能搞一个医院内部的楼宇导航,这就是新需求。医疗行业发展能够为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拓宽了平台。所以我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成长,而不是一方颠覆另一方。”
资金和技术:为"医院去中心化"提供弹药
不管是走颠覆性创新的道路,还是让医院利用科技变得更快更强,外围的技术和资金提供者都乐于参与到这一次的变革中来。
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表示,中国目前医疗资源覆盖有区域性,而互联网恰恰能够打破区域性。在医疗服务去中心化的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驱动力其实是基础设施的廉价化,比如云服务的价格降低使得智能硬件的创业者他们的创业门槛大幅降低。同样的比如说诊疗或者在线医疗、大数据档案这些体系的建立,将会使得远程医疗诊疗的创业门槛同样大幅降低,这些都会推动产业进一步向前变革。
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医疗行业创业门槛降低,即便如此,资金的流向依然至关重要。博奥晶典董事长许俊泉表示,现在国家的风险投资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光有来自个人的投资,还有来自国家的资金。现在有国家的支撑,就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许俊泉还认为,目前虽然很多医疗创新企业收入都很少,但是国内的创新环境以及风投的支持都是给他们提供的"子弹"。在这些资金的支持下,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相信他们(创业者)会对这个业态进行很大的调整"。
reMED 2015--重构医疗生态"高峰论坛并没有给未来五年的互联网医疗提供一个答案,相反的,它留给医疗行业的是更多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医疗主体和新兴创业者之间的碰撞,可以看到外围健康行业在变革的漩涡中顺势而走留下的痕迹,依稀可以看到未来的影像却又被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影像而掩盖……如果在十年以后再来审视这次关于互联网医疗的大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分辨出谁是赢家,但是在现在,他们都是医疗行业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