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领域,中美两国可谓齐头并进,而在移动医疗/数字医疗领域,中美差距还比较大。比如,在美国该领域的上市公司不下10家(比如Athena Health,Epocrates,Castlight);中国尚无一家。
在这个领域,中美两国有哪些重要的不同呢?
一、核心用户在用户方面,中国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把患者或健康人当作业务的中心;而在美国,为患者、医生和医院三方服务的可以三分天下。中国医疗的主要瓶颈是患者很难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所以试图通过互联网打通这个“途径”的公司不少。而在美国,患者获得医生的服务不难,最主要的问题是费用高昂、效率低下。而对于美国的医生和医院来说,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医疗质量,也是刚需。为之服务的企业很多。
二、价值主张
在中国,移动医疗企业都爱采取“平台模式”,即搭建一个平台,构建患者、医生、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医生-患者或者医院-患者之间的“滴滴打车”,解决患者信息不对称和就医难问题。而在美国,则更多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比如,2014年全美融资额最高的几家医疗互联网企业,都有这个特点,比如NantHealth(1.35 亿美元)、Flatiron Health(1.3 亿美元)、Alignment HealthCare(1.25 亿美元)。总的看来,中美处在医疗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更注重于提供就医途径,而美国注重于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
三、价值链
在全球几乎所有国家,医疗服务的价值链都很长。价值链的上中下游有没有良好的整合和互动,是移动医疗商业模式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中国,医疗服务的价值链涉及的成员很分散,很多价值传递还在“桌子下面”,缺乏良好的信息交互的途径。而美国则已经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例如云端电子病历服务商Practice Fusion,提供了从医生转诊、在线诊断报告查看,到开具处方的整合。探求背后原因,美国医疗服务部门的私有化程度高,进入的政策门槛较低,因而第三方的服务提供商得以蓬勃发展,而中国医疗体系归政府所有,较为分散,因而整合起来存在很大困难。不过,这些差别也成为中国医疗服务和移动医疗创业的独特的机会。
四、技术
在技术方面,中国创业企业大多应用现有成熟技术,从其它垂直领域移植到医疗行业。而美国企业则比较多则致力于实现技术方面的真正革新。比如,前文提到的Nant Health,在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数据(例如电子病历、基因组数据、临床试验),如何实时分析这些数据并提供反馈,以及在移动设备上高速传输大数据量数据,都有不少技术突破。而在这个领域的创新方面,中国的移动医疗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五、商业模式
跟中美医疗体系价值链有关,中国移动医疗企业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成熟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很多企业尝试患者直接付费的方式,但患者的支付意愿和能力还有待验证。医药企业的E-marketing模式也有天花板。而在美国,保险公司、医药企业、医院和医生诊所都是支付者,患者个人付费的情况反倒很少见。
六、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保护
在美国,保护医疗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移动医疗企业的一个基本要求。很多创业企业都会按照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的要求来做。比如,在公司设立首席合规官,员工进行HIPAA培训,隐私信息加密等操作。中国因为该领域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
展望
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用户习惯、价值链等因素的差异,中美移动医疗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较大的不同。盲目照搬美国移动医疗的产品及服务,在中国很可能“水土不服”。
现有的很多移动医疗的产品都把目标客户定位于患者,努力搭桥。而笔者认为,在中国,如果不解决高质量医生数量少、相对效能低的问题,无论蛋糕怎么切,还是会不够。在医患供需严重不匹配的市场,医生用户才才是移动医疗业务最重要的资源和价值来源。切入医生这一细分市场,为医生提供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在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和其他日常工作中提高效率、改善质量、增加产出,能更加有效地提升服务供给,进而服务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