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污区
去污区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对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包括运送器具的清洗消毒等)的区域,为污染区,包括工作人员进出的缓冲间、污染物品接收区、分类台、清洗消毒区的消毒隔离,污物回收车、整理箱及环境的终末消毒等,是消毒供应中心控制感染、加强消毒隔离的重点区域。其消毒隔离目标:及时、安全去除污染器械上的污染物,防止污染源扩散,避免污染人员、环境,将医源性感染的风险降至最低。
(一)隔离原则
1.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洗手、戴手套,清洗器械时应戴眼罩或面罩,穿防水的防护服和防护鞋。
2. 接触锐器时,戴双层手套,锐器单独处理,分开清洗消毒;需废弃的锐器放入专用锐器盒内。
3. 区域内部使用的设备、设施、物品相对固定。所有物品及物品表面及时清洗消毒和下班前进行终末消毒。
4.使用各种设备与设施时,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防止污染源播放。
5.化学消毒剂按正确的方法配制、使用,清洗消毒器的消毒参数设置正确、符合物品消毒要求,有监测结果及记录。清洗剂根据物品污染程度、材质等合理选择,按厂家提供的使用方法和浓度正确使用。
6.所有物品彻底清洗、消毒和干燥后,方可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7.被污染的各种布类制品应放在不会泄露的密闭容器运送至洗衣房彻底清洗、消毒。
8.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单独清洗,洗涤剂用后及时更换。
9.设有机械通风系统的消毒供应中心,应保持去污区内相对负压,进出随手关门,传递窗不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防止空气逆流、污染播散、其室内污染的空气,经滤过处理后从专门管道排出,不污染周边环境。换气次数为10次/h,保持室内温度16℃~21℃,相对湿度30%~60%。
10.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空气消毒,根据空间大小、物品流动情况设定每日空气消毒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每日1~2次。并有记录存档备查。
(二)缓冲间(区)
1.为工作人员进出去污区的通道,主要功能是提供基本的防护用品和防护设施,内设非手触式开关的水龙头洗手设施和干手设施。
2.该区可分为清洁和污染两个部分,使用过的防护用物应放在污染部分,清洁区使用的衣、鞋等以及干手设施放清洁的部分。
3.工作人员离开时应洗手、更衣和换鞋、污染的防护服每日要清洗消毒、干燥备用,防止交叉感染。
(三)接收区
1.接收区是污物回收及污染物品的物流通道。
2.清洁物品、人员不得由此通过,物品不得逆行流出,不使用时及时关门窗。
3.工作结束后及时清洁消毒该区域,回收车或回收箱进入洗车间做彻底清洁消毒处理。
(四)分类台
1.分类台是污染医疗器械接受分类的工作台,是污染程度最严重的区域。
2.每批次分类处置后,应及时用消毒液对台面进行喷洒或湿抹消毒。
3.清点分类时戴双层手套、面罩,必要时及时洗手、更换手套。每日下班前进行彻底的消终末毒。
(五)人员操作
1.去污区的感染途径是以接触、飞沫、气溶胶传播为主,如使用高压水枪、手工刷洗、超声清洗时产生大量污水喷溅或气溶胶弥散等,有发生感染的危险。
2.工作人员手工清洗时应戴面罩和双层手套,尽量保持液面下操作,防止污水飞溅。
3.使用超声清洗时必须加盖,在每个工作程序结束时及时倾倒、排除污水。
(六)清洗用具
清洗用具包括处理污染物品的清洗池、清洗容器、清洗洁具、器械刷、操作台、水龙头、水管及周边的环境,应在每个工作程序结束后,及时清洗消毒,定位放置,干燥备用。
(七)清洗设备、设施
清洗设备、设施包括喷淋清洗消毒器、超声清洗机、高压水枪、气枪、干燥柜等,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保持表面和内部清洁,并干燥放置。
(八)洗车间
回收车及回收容器每日在洗车间内进行彻底清洗消毒。选用高压水枪冲洗或消毒液擦拭车身、车轮,放入固定区域,干燥存放备用。
(九)洁具间
洁具间为去污区洁具存放处,主要功能是用于存放去污区的拖把、抹布和挂晾手套等物品。保持内部清洁,物品定位放置,悬挂干燥备用,不得与其他区域洁具混放。
二、检查包装及灭菌区
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是CSSD内对去污后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检查、装配组合、包装和灭菌处理的区域,为清洁区域。对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器具经过清洗消毒的器械在包装前处于裸露状态,容易接受到操作人员的手、台面、空气中的微生物、微粒、尘埃的影响而造成二次污染。其消毒隔离的目标:防止清洗消毒后的物品在包装过程中被再次污染;保持待灭菌物品的清洁质量,保持该区域的环境洁净。
(一)隔离原则
1.工作人员进入该区要洗手、更鞋,穿专用工作服、戴圆帽。手部出汗、手部有伤口应包扎,并戴清洁手套;有感冒、咳嗽等不适时戴口罩或暂时调离该区。
2.保持该区域内空气洁净,物体表面清洁,接触器械前人员手是清洁状态。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随便入内,减少人员进出次数,防止环境污染。
3.外来物品运输工具不得直接进入该区,传递窗处于常闭状态;与本区工作无关物品不得进入该区,尽量减少尘埃、絮状物和其他可能导致污染的因素。
4.设有空气净化和机械通风系统时,应保证该区的正压和送风与出风口的清洁,人员进出缓冲间时,必须关好一个门再开另一个门并及时关门,保持空间密闭状态,空气不被污染。换气次数为10次/h,保持室内温度20℃~23℃,相对湿度30%~60%。
5.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空气消毒,应根据空间大小、物品流动、人员流动情况设定每日空气消毒的次数和时间,一般每日1~2次。并有记录存档备查。
6.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符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要求。
(二)缓冲间
1.为工作人员进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通道。主要功能是降低外来尘埃、微生物等不洁物污染该区的可能性,保持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环境洁净。内设非手触式开关的水龙头洗手设施和干手设施,提供快速手消毒剂。
2.工作人员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前,在缓冲间应洗手,必要时更衣、换鞋。
3.缓冲间内的用物应与室外用物分别放置,保持清洁、放置有序。
4.缓冲间的门处于常闭状态,保持室内正压,保持洁净度不同的区域气流不直接相通。
(三)传递窗
1.传递窗是检查包装及灭菌区的物流通道。主要功能是建立与其他区及外部环境的隔离屏障,预防及控制接受物品的过程中可能造成污染,保持该区的洁净状态。
2.常用的传递窗包括接受去污区清洗消毒物品及篮筐回传的传递窗、对外清洁物品的传递窗、消毒物品发放的传递窗、灭菌间和监测室传递无菌物品和收集批量放行资料的传递窗。
3.传递窗在非使用的时候处于关闭状态,以利于维持该区正压状态和控制湿温度。每日清洁消毒。
4.接受外来清洁物品时检查包装或装载容器的清洁度,运输工具不得进入本区;接受清洗消毒后物品应使用清洁容器,工作人员用清洁的手传递物品,避免物品二次污染。
(四)包装台
1.器械检查包装台主要用于器械检查、摆放、组合、包装和各种器械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每天操作前30分钟湿式清洁消毒台面,保持台面物品清洁、无尘埃、无棉絮纤维等;
3.工作结束后或下班前做好台面终末消毒。
(五)敷料检查包装间
检查包装区应设独立敷料检查包装间,与器械检查包装及灭菌间有实际屏障,门窗保持常闭状态,避免敷料制作、布类折叠、包装过程中棉絮纤维飞扬造成污染。
(六)设备、设施
设备、设施包括压力蒸汽灭菌器、低温灭菌器、蒸汽发生器、热封口机、装载车、放大镜等。设备、设施使用后,要保持设备表面和灭菌腔体内部的清洁,每日清洁,并干燥放置。
(八)洁具间
为清洁区洁具存放处,主要功能是用于存放清洁区的拖把、抹布等物品;其门应常处于关闭状态,保持内部环境清洁干燥,物品定位放置,悬挂干燥备用,不得与其他区域洁具混放。
三、无菌物品存放区
CSSD内存放、保管、发放无菌物品的区域,为清洁区。包括可重复使用的无菌物品和拆除包装的一次使用无菌物品。凡进入此区域的物品,应确认无菌物品的有效性。其消毒隔离目标:存储与发放无菌物品过程中确保无菌物品不被污染,且无过期、无积压物品。
1.严格遵循无菌物品管理原则,凡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的物品,应进行认真审核,确认物品的各项标识合格后,放入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内保存。非无菌物品不得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区。
2.掌握无菌物品存储信息,定期核查。发放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防止无菌物品过期、积压。
3.接触无菌物品前应洗手或手消毒,取放无菌包时尽量使用灭菌筐,减少手接触无菌包次数。灭菌物品冷却后归类上架或入柜。无菌物品掉在地上或放置在不洁之处,即视为受到污染,不能作为无菌物品使用。发出的无菌物品无论使用与否,不得再放回无菌物品存放区,应退回污染区重新清洗、消毒处理。
4.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距地面20-25cm,距天花板50cm,距墙壁>5-10cm,按有效期先后顺序分类放置,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5.设有空气净化和机械通风系统时,应保证该区的正压梯度和送风与出风口的清洁,人员进入缓冲间时,必须关好一个门再开另一个门并及时关门,保持空间密闭状态,空气不被污染。换气次数为4~10次/h,保持室内温度<24℃,相对湿度<70%,空调通风口、滤网应每周定期清洗,以保证空气质量。
6.采用合适的方法空气消毒,应根据空间大小、物品流动情况设定每日空气消毒次数,一般每日1~2次。并有记录存档备查。
7.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应每日擦拭消毒,保持通风,防止交叉感染。
8.下送无菌物品时应采用消毒后的密闭容器或密闭车。下送车辆、容器使用后应终末消毒,保持干燥,定位放置。
9.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符合《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312—2009)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