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胜艾滋病的漫漫长路上,人类又迈出了一小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日前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成功培育出能够对抗艾滋病毒感染的白细胞。除白细胞外,这种iPS细胞还可以被培育成其他类型的血液细胞。研究人员称,该策略有望成为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新方法。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此前的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往往会通过锁定患者体内CCR5蛋白的方式,对一种名为CD+4 T的细胞展开攻击,破坏人类免疫系统,但这种感染过程在一小部分欧洲人身上的进展却极为缓慢。原因是其体内与CCR5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产生了一种名为CCR5Δ32的副本。具备这种突变基因的人对艾滋病病毒具有天然的抵抗力。获得这一发现后,科学家们自然会想到,用干细胞移植的方法,将这种突变基因转入艾滋病患者体内,达到治愈艾滋病的目的。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世界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蒂莫西·雷·布朗。这位48岁的美国人,1995年被检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2006年又被诊断出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但之后在两次骨髓干细胞移植手术后,他奇迹般地康复,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也杳无踪迹。但遗憾的是,布朗的幸运是无法复制的,拥有这种突变基因的人,仅占欧洲人的1%。除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和极大的移植风险外,要找到合适的对艾滋病病毒“免疫”的骨髓配型,完全是一次小概率事件。
新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在无需CCR5Δ32基因捐献者的情况下,实现同样的效果。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华裔遗传学家简悦威(音译)和他的团队借助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在iPS细胞中插入CCR5Δ32基因片段,而后将其培育成白细胞。与传统基因编辑技术相比,新技术效率更高,在插入位置上也更为精确。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11日报道称,目前简悦威的小组已经证明,CRISPR-Cas9系统能够有效地进行基因编辑工作。实验结果证实,他们培育出的具有CCR5Δ32基因片段的白细胞的确能够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
目前该研究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简悦威的小组还未将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iPS细胞培育成CD+4 T这样特殊类型的白细胞。在细胞类型转换和移植上,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距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该成果为艾滋病的治疗带来了一种新可能。
每年有那么几天不吃饭可能并不是坏事。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仅仅禁食2天以上就可以重启人体免疫系统,这对那些因年老或癌症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人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研究人员表示,禁食起到“鼓励”身体去更换受损“老”细胞的作用。
南加州大学长寿专家沃尔特·龙戈教授是研究者之一,他表示:“挨饿时,免疫系统会试图节省能量,方法之一就是更换掉不需要的免疫细胞,尤其是那些受损的。”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发现,每半年禁食2~4天就迫使身体进入“生存模式”,耗尽体内储存的脂肪和糖分,分解掉老细胞。之后,人体就会发出信号让干细胞重生,“重建整个免疫系统”。龙戈教授表示,“对于那些因年老或化疗而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人来说,循环禁食理论上能再生一个全新的免疫系统。”
在一项试验中,癌症患者如果在接受化疗前禁食72小时,白细胞数量会减少。还有实验发现,禁食能够减少化疗药物对实验鼠的副作用和死亡率,并能提升年老老鼠的免疫力。
该研究发表在《细胞:干细胞》杂志上,多尔夫教授是研究合著者,他说:“尽管化疗能挽救生命,但是却对免疫系统产生了严重的附带伤害。研究结果表明,禁食能减轻化疗的危害性后果。”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禁食是否对人体其他系统或器官产生类似作用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