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显示,在儿科 ICU 内接受治疗的患儿中,暴力虐待的受害者、小于 2 岁的幼儿和有脑内出血的患儿更容易出现痫样活动,应当接受监测并进行治疗。这一结果意味着应当将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应用于发生痫性发作风险最高的患儿身上。
另一项由上述研究多数研究者完成的独立研究也显示,在更大范围的儿科脑损伤病例中,以入院时常规记录的患儿临床特征作为基础进行痫性发作风险预测,其准确度为“尚可 - 良好”。
上述两个研究的第一作者,费城儿童医院的 Nicholas Abend 博士在 AES 年会上表示,在儿科 ICU 内,发现和治疗痫性发作是非常重要的。当痫性发作频繁出现或持续时间较长时,会显著增加发生不良短期和长期预后的可能性。
因为 ICU 内的患儿常常处于昏迷或昏睡状态,当痫性发作出现时很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只有通过持续的 EEG 监测和接受相关训练的脑电图医师进行解读才能发现这些痫性发作。而患儿在表现为安静睡眠的时候,可能实际上已持续地出现痫性发作。
Abend 博士认为,虽然理想情况下应当对所有头部外伤的患儿都密切监测脑电图,但是实际上在大多数中心医院均不可行。对患者风险进行分层,将有利于医疗团队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生损害性亚临床痫性发作风险最高的患儿身上。这种分层方法应当可以根据不同医院自身的人员、患者构成及其他因素进行相应修正。
Rajaraman 博士及其研究团队收集了 135 名因脑外伤入住儿科 ICU 的患者资料,这些患儿接受了持续 EEG 监测检查有无亚临床痫性发作。研究发现,这种痫性发作主要累及 2 岁以下和有颅内出血的患儿,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因暴力虐待造成的脑外伤。研究者随后使用另一个 44 名儿科 ICU 脑外伤患者数据,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两个患者队列中,81% 出现亚临床痫性发作的患儿是因暴力虐待造成的脑外伤。
Abend 博士推测,比起跌倒或车祸等造成的脑外伤,“摇晃婴儿综合征”(shaken baby syndrome)造成的伤害可能在根本上有着不同。而且这种虐待往往是长期进行的,入院的患儿可能已多次受伤。
另一项研究重点在于基于入院常规记录设立一项风险指数预测模型,用以找出可能因持续 EEG 监测受益最大的危重症患儿。该研究纳入了 11 家中心医院的 336 名患儿,之后在另一个独立的 222 名患儿数据库中进行了验证。
这一模型的常模得分(normalized score)范围从 0 到 1.0;研究者检验了不同临界值时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临界值降低时,接受监测的患儿比例和敏感性增加,特异性降低;反之亦然。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不同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设立个体化的临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