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描述
患者男性,20 岁,主因背痛和双下肢无力 1 周来诊,首次就诊各项病毒学和代谢指标均正常。
1 周后患者症状加重,出现上肢无力再次就诊。体格检查示右侧上肢肌力 4+/5 级,双侧腱反射活跃,右侧病理征阳性、踝阵挛阳性。右侧肩胛皮肤可见色素沉着性皮疹,考虑为带状疱疹病毒(VZV)所致,经验性给予阿昔洛韦和皮质激素治疗。
患者症状持续加重,在首次就诊后 6 周,出现进行性双下肢远端肢体力弱,右腿感觉减退。
辅助检查结果:常规血液学及病毒抗体筛查等均为阴性。脑脊液显示蛋白为 4.3g/dl,糖水平正常为 34mg/dl,白细胞计数为 18/μl(60% 为淋巴细胞),红细胞计数为 255/μl,乳酸脱氢酶为 248U/L,脑脊液 VZV-IgG 抗体阳性,IgM 为阴性。脑脊液细胞学显示无肿瘤细胞生长,但淋巴细胞激活。
完善脊髓 MRI 示 C6-T3 节段出现不均匀强化信号,伴周围水肿(图 1),头颅 MRI 正常。抗病毒治疗一周后复查脊髓 MRI 示马尾部大量结节状强化病灶。
图 1. A、B 为矢状位增强 T1 和 T2 像,C、D 为矢状位以及轴位增强 T1 像
讨论
累及多节段脊髓的髓内增强病灶其鉴别诊断包括横贯性脊髓炎、病毒或寄生虫感染性脊髓炎、髓内肿瘤及血管病等。脊髓肿瘤很少见,且以髓外肿瘤为主,髓内肿瘤仅占所有脊髓肿瘤的 5%,一般为低级别星形胶质细胞瘤及室管膜瘤。恶性胶质瘤,如神经母细胞瘤仅占所有脊髓肿瘤的 1%-3%,一般在 20-30 岁左右发病。
该患者一周内即出现影像学进展,提示为恶性疾病可能性大,比如脊髓间变星形胶质细胞瘤或胶质母细胞瘤。最终对该患者进行了减压性椎板切除术以及肿瘤清除术(图 2A)。
图 2A. 患者行切除术后显示的颈胸段脊髓的照片
病理学检查示:多形性细胞增生,有丝分裂频繁,微血管增殖以及坏死(图 2B,C),病灶区域主要由富含嗜酸性胞浆物质的细胞组成(图 2B)。
结合患者年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首先考虑诊断为非典型畸胎类横纹肌瘤。但随后进行的细胞免疫学检查排除了这一诊断,证实为胶质母细胞瘤。进一步分子学检查示 p53 基因突变,10% 的细胞存在局灶性 MET 扩增,这些特征与预后较差的胶质母细胞瘤相一致。
图 2. B,C 患者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患者结局
术后给予脑和脊髓放疗,共 3 周,并计划在放疗后加用替莫唑胺化疗、手术后 28 天加用贝伐单抗治疗。然而,患者在接受放疗后 2 周出现脊髓伤口裂开,病情加重。经与患者及家属商量后,采取姑息疗法,患者于发病后 6 个月死亡。
总结
原发性恶性脊髓肿瘤十分罕见,仅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0.01%-0.03%;与此对比,胶质母细胞瘤是原发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星形胶质细胞瘤的 40%-50%。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脊髓中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很少。实际上,由脑部转移至脊髓的胶质母细胞瘤比原发性的更常见。
其最常见受累部位为颈胸段,本例患者中出现脊髓圆锥受累更属罕见。影像学评估以及病理检查对于指导进一步治疗十分重要。大部分研究者建议行脊髓及颅脑联合放疗,并辅以替莫唑胺化疗,手术则需要根据患者情况来进行选择。
本病例阐述了当出现扩张性髓内增强性病灶时面临的诊断挑战,表明脊髓原发性恶性胶质瘤治疗困难,且预后很差。